5个回答
-
高太爷
在很多场合都有人问我:
老高,我发现在信息时代里,许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我不想这样,但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不幸的是,我发现,大多数追求独立思考的人对“独立思考”,却多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有人认为,“独立思考”,就是不从众,和别人不一样,其实这是有问题的。“独立思考”不是一个如此单纯的概念,要达到思维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会经过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我们要克服不同的问题,不从众只是其中一个。而这,则是独立思考真正的难点所在。
个人发展的许多维度,就是这样的,看起来简单,其实复杂,比如:道德。
道德这个词语简单吧?做好事,不做坏事,不就是道德吗?但是,同样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行为,却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指出,道德的意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同样的一个道德行为,根据其动机不同,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去。简单地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动机来源于趋利避害,比如一些人开车不闯红灯,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
第二个阶段,动机来源于社会规则,比如一些人开车不闯红灯,是因为他们认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第三个阶段,动机来源于真正的道德判断,比如一些人开车不闯红灯,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能伤及他人的生命,而人类的生命是珍贵的。
“独立思考”,也是如此,仿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老高认为,也类似地存在一个“独立思考发展阶段理论”,同样存在不同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无独立概念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概念,因为没有形成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觉得独立思考有多么可贵,也就不觉得它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他们类似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只需要不断遵守上面下来的命令,追随主流意见,举手同意……就可以了。
毫无疑问,在这一个阶段,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从众”。
从众( conformity),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或虚拟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观念思维的现象。从众往往不是群体大众拿着刀枪剑戟逼你去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对你的思考的影响,往往是潜藏着的,这让它防不胜防。
心理学界有一句很搞脑子的名言:“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没错,你以为的许多事情,其实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而是大众的想法,群体的想法,只不过,大众群体潜移默化影响了你,让你觉得那些想法都是你自己的。
有哪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呢?
风俗、习惯;重复出现的朋友圈和媒体谣言;无根据的名人轶事、名人名言……
这些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一般没有扎实的逻辑支撑和实际证据,完全通过不断重复来影响你。
处于“无独立概念阶段”段这一阶段的人们,在面对这类信息的时候,要时刻记得问问自己:
大家都这样,就是对的吗?
以前都这样,就是对的吗?
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但其实很有用,因为我们从众的倾向,其实往往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强得多。在著名的阿希实验中,被试和几名“假被试”(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实验合作者)一起判断右图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和左图的标准线段长度相同。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假被试”故意坚持错误答案,就使得被试们对他们自己的眼睛产生了怀疑,实验结果是:只有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独立思考,没有从众。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这15%的被试,就是出于独立思考发展第一阶段的人们,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概念,觉得大家说的总是有它的道理的,跟着走总没错。
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经典的研究从众现象的阿希实验中,盲目从众的被试也只占1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其实不至于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概念。实际上,老高相信如果做一个社会调查,每个人都会觉得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能力,是很值得追求的。但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却不多,这是因为,有很大一批人,其实还停留在独立思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这个概念,也认为独立思考是好的,但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去追求独立思考,他们发现处于第一阶段的人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陷入从众心理,随波逐流,因此对于大众观念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错误地认为,和大众不一样,就是独立思考的标志。
实际上,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从众的人们一样,他们也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与从众的趋同心理正好相反。从众心理认为,大众就是对的。求异心理认为,大众就是错的,而认为大众是错的我,则一定是对的。实际上,大众是否认可,和事物的合理与否,正确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种强烈的求异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表现为强大的叛逆心,网络时代,如果有人的思维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很容易变成所谓的“喷子”:攻击一切被主流观点认为是优秀和美好的事物,却完全没有根据,凭借的只有他们的猜测和“诛心之论”。
《三国志·廖立传》里非常典型地描述了一个三国时代的喷子: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长水校尉廖立,言行妄自尊大,褒贬评论别人……说统领万军的人,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而已;诽谤先帝,诋毁污蔑各位大臣。当有人说到国家军队士兵精悍训练有素、队伍整肃军纪严明时,他傲慢地仰着脸望着屋顶,勃然变色叱责那人说:‘那又算什么!’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
实际上我们翻翻史书,都知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这是民众和敌对国家都承认的事实,廖立批评朝政,本身当然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他没有提出具体合理的理由,只是为提出反对意见而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独立思考不是要盲目否决大众,也不是要盲目追随大众,而是在思考、下判断的时候,置大众于度外,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推导去得出结论。真正理解了这一点的人们,就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真正的独立思考阶段。
《金刚经》中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释迦牟尼说:你们要知道,我说的佛法道理,和船是一样的,为了到达美好自由的彼岸,我们要使用船只,但是渡过了海洋,到达了彼岸,就可以把船只丢掉了,同样的,大众观念也是一样的,在我们从独立思考的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时,我们可能需要通过批判从众心理,追求自己的特色来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但当你的独立意识已经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抱着对大众观点的批判不放了。
在你不再需要刻意特立独行地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刻,正是你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的时候。
- 赞同 0 0 回复
-
姚华兴
议论。独立思维与隨波逐流。只要人存在,思维就不会停止。本人理解,思维是生活、经验、经历、文化、知识、……在头腦中反映与加工。思维具有选择性,接受事物时应安一个检波仪、过濾器,不能像垃圾桶一样什么东西都往里扔、往里装,也不能让人任意操纵、操控,凡事都要想一想、三思而行,所谓思维的独立性。隨波逐流,要看什么样的波、什么样的浪,有些波可以隨、有些浪可以跟,但某些波浪坚决不能跟不能随,这就要思维思考,必须是独立思维,以免走错路、乘错路船、搭错车。逐流也一样,顺着潮流、顺流而下、开顺风船、扬顺风帆,对嗎?不一定,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实践来证明、判断。经过独立思维知道对在何处,錯在何方,只要善于总结就会不断提高。
- 赞同 0 0 回复
-
ura风之度0
做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并不容易。
题主提到了如何做有独立思维的人,即how。这里我只讲how方面,不讲why方面。
所谓看法,就是判断或结论。任何人对任何事物都会有看法,都会有判断与结论。看法为两种:一是事实判断,二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要能判断出真与伪,事实判断是从事实是否客观存在出发的; 价值判断要能判断出好与坏,价值判断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举一个例子。日军进入中国。这就是一个事实判断。日军侵略中国,这是一个事实+价值判断,一方面讲了日军进入了中国。另一方面讲了是非正义的方式即侵略中国。
当然我们面对的世界不会如此简单。学会独立思维,就须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这样,我们就能杜绝:“发现自己对人际交往和未来的规划没什么明确的概念,总是一味跟着别人的想法,别人做啥自己也做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至少能学会反驳,反驳是有自我想法的开端。
首先学会判断同学做的结论,是事实判断(他说的是事实吗,真吗?),还是价值判断(如东西好吃不好吃,好玩不好玩等,这里面含有很多同学个人主观上的东西)。
然后判断同学的结论的证据是什么,论证过程是什么样的?是否违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否满需充足理由律。您可以和同学辩论一番,这时,就会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维。即:掌握必要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论证本身进行分析、判断、评估的过程。有如下层面:1,对方提出的概念,明确吗、正确吗?2,对方的判断与推理,明确吗、正确吗、可接受吗?3,违背了矛盾律、同一律等逻辑规律没有?4,对方的判断、结论有什么假设的前提条件,才能成立。如对方说:“事实上有很多不爱学习的人都混得很好”,这个结论违背了概率逻辑,即少部分不爱学习的人混得好,绝对多数不爱学习的人通常混得不好,沦为社会底层,犯了以“部分”来替代“整体”的错误。5,对方的观察性陈述,可信吗?6,对方引用的某人的话,可信吗?等。
批判性思维的实质,不是为反对而反对,更多是分析判断自我与他人的思考过程与结论是否正确,依据对思维思考过程的反思,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盲从大众,也不专门反对。批判性思维特别需要对自我进行批判与反思,反思自我的思考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符合事实。
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并不能让人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批判性思维可助人产生下孩子(即与众不同的想法),但本身不能产生新想法。产生新想法,需要《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任何领域,新颖想法,有个性的想法,都有如下过程:
1,了解局部,继而了解全貌的;
2,掌握局部的技术,继而掌握全貌的技术,;
3,建立了技术的体系;
4,琢磨建立出自我的技术体系;
5,由技术转为化艺术,没有玻璃板阻隔的。即有自我风格的、自我思想的、自我美学的、对世界的适应性的。
技术没有思想,是中性的,只有工艺与重复执着;艺术才有思想与灵魂。
6,达到领域的自由,无禁约。
- 赞同 0 0 回复
-
认知框架
陈演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个人的思想,从小到大,一部分被灌输进去,一部分自己主动获取,但这些思想,很大一部分都是未经自己的思考。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个人脑袋里的思想,是不是经自己思考得到。如果从未确切的思考过自己脑袋里的思想,那样的思想是值得怀疑与推敲的。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出来的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这些思想未能立起来,自已不能定下来,那独立这精神也就无所依附。
如果思想不自由、精神不独立,由这个思想直接贯彻下来的思维,也就谈不上独立而思维不独立贯彻下来的行为,也会相应的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人这一生都在追求从依赖走向独立,走向思想的独立,走向思维的独立,走向行为的独立。
但一个人一旦有独立思想是危险的,因为会涉及到为了坚持这个思想就要去承受独立之思想而带来的后果。
一个人若能有勇气去承受思考的后果,即使开始会有很多错误,但最终思想就会渐渐走向独立、思维就会走独立、行为也会走向独立,会成为他自己想成为一个人。
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思维的人,往往更相信这个世界需要互赖互赖不是依赖,而是独立之后,思想里相信人只有互赖,才能走向一个更大的系统世界。独立是不可能,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相要互赖,但你如果不经独立这个阶段,你又走不到互赖这个范围更大的阶段。
一个人很可能终其一生,都可能处于依赖的最初阶段,思想无法立起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定下来,自已未能定下来。一个人两条腿站着,一个是自由之思想、一个是独立之精神。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知识。知识-思维-信念【思想】。人生只是一场修炼,一生都在追求也只能追求正确思想的路上。一个人若有正的思想,精气神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一种气会直塞仓沛【天地】,一个人若偏离了正的思想,精气神就会蔫掉、枯萎。正的思想才会带来那种精神,这是人需要一生去修炼、磨练的。
结论:一个人若能做到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就肯定会思维独立,行为独立,就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一个人,而不会随波逐流。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5-02 为什么追我的男生都喜欢说虽然你不是很漂亮,但是我喜欢你啊,我想说我又没有说过我很漂亮的话,是怎么回事?
- 05-02 月薪上万的员工居然做不好PPT,该怎么办?
- 05-01 一个人有心事或者心结,长期压在心底得不到释放,会不会得抑郁症?
- 05-01 不喜欢被打扰,喜欢安安静静一个人,不谈恋爱,不交朋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 05-01 如何幽默地和女生聊天,而不显得无聊?
- 05-01 作为一位老师,如何才能掐灭高中生在学校谈恋爱的苗头?
- 05-01 男孩和男孩谈恋爱什么感受啊?
- 04-30 如果你跟你朋友相处久了,很厌烦怎么办?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