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它有哪些传统习俗?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七夕节的故事和传统习俗呢? 显示全部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它有哪些传统习俗?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七夕节的故事和传统习俗呢?
发布时间:2024-02-16 04:58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18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阔海6013 阔海6013

七夕,又名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等。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天象的认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人性化描述: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宫书〉描述天体运动,有北河鼓,上将,河鼓大星为牵牛星,左右两颗小星星,左右将,为牛郎一对儿女。织女星,又名天孙星(神话传说织女为天帝第七孙女)。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一水",指银河!

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女人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与爱情无关;从时序上不难判断,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末秋将至,古代女子们需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天上闪耀的织女星,被人们遥想成女子的保护神,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愿景。〈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七夕的节俗活动,织女是核心,女子们放下手中活计,享受游戏着各色女性特有空间的美好!

织女是巧星,是传统女性的偶像,作为七夕主角的女儿们,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所以每到七夕,女儿们都要做各种奇巧小物件,向织女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愿之后,女儿们还会互相赠送手工作品,互祝美好!

女儿们乞巧五花八门,有穿针乞巧,喜蜘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衣晒书、拜织女、拜魁星、结扎巧娃(陕西一带给扎的草人穿彩衣)等,多地还有洗头发,染指甲等,都是寓意着巧上加美之心愿!

古代女子生活范围狭小,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得巧",也许真得有一颗玲珑心吧!

〈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容颜;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七夕,无论女子们乞巧,乞美,或乞什么,都是为了自己人生如意,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赞同 0 0 回复
聊以自娱2 聊以自娱2

谢谢!这个问题距七夕节过后一个多月了,时效性差了许多。小编既然问了,我就简单说说吧。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等。七夕节民间有拜月(银河)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活动。

七夕节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这里不做重复絮叨。中国七夕节要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关于乞巧的习俗。

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春秋中期《书经》风记述。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七夕乞巧活动大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节活动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活动也有不少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唐《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活动。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活动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了。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了。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比如:在江苏宜兴,七夕香桥会习俗: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快乐、幸福地相会。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绍兴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个端放一盆清水,偷偷躲在茂盛的葡萄架下,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清晨,天上仙女要下河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所以,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福建有一种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总之,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乞巧的方式也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祝愿心灵手巧,幸福团圆,爱情美满。这个就不便一一细说了。(这一段资料散见于各地的传说和地方志记载,以及趣闻轶事,非笔者杜撰)。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尽管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了,但是,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却一直流传在民间,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你问的是“七夕节日怎么由来的”?我答的是乞巧节习俗,看来有些答非所问了。其实我开头就答过了,“牛郎织女”传说不是?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就没有细说罢了。我认为习俗才有文化内涵,在此罗里吧嗦讲了这么多,希请见谅!好了,就此打住,谢谢!

赞同 0 0 回复
树德汉硕 树德汉硕

阴历七月初七之夜,便是俗称的七夕节。七夕节的来由多与神话爱情故事,牛郎识女有关。那是个美丽而带凄婉的爱情神话故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己发展成为了自产的现代版的情人节。

爱情故事,总是令人神往的,谁会无情,谁不为情所困过?我从十八廿二过来,深知被情困之滋味,多少为情而死的千古绝唱,多少人曾为情所困为情怨?有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韩翊之柳,崔护之花,红叶题诗,蜀女飘梧,梁祝化蝶,牛郎织女鹊桥会,。。。。。。

读《鹊桥仙》《迢迢牵牛星》《秋夕》都令我感动不已。七夕“乞巧”更表明了妇女们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巧更好的愿望。“卜巧”与“泡巧”的习俗都体现妇女求巧之迫切,对劳动,对掌握技艺之热爱。故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节。穿针织布赛巧,是过去常有的,有的还传承至今。

赞同 0 0 回复
尘世莽夫 尘世莽夫

七夕节的由来:我认为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关。织女下凡与牛郎结成连理,男耕女织,相互恩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瑶池王母得知,强行拆散,分离银河两岸,只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喜鹊仗义相助,每年七夕(即七月七日)众鹊搭天桥,让牛织胜利相拥。故事反映古代人民对婚姻自主的美好向往,抨击以王母为替身的封建统治者强行干涉美满婚姻,桎梏劳动人民的自由和美满幸福!以“七夕”节日寄予婚姻自主的期待和歌颂。

赞同 0 0 回复
本色依然742 本色依然742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七夕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七夕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

  汉朝的七月初七这天,宫娥彩女们会拿着丝线进行穿针孔比赛,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到了唐朝,女人们会在七夕这天夜晚到庭院捕捉蜘蛛,第二天会根据蜘蛛织丝的多少,来断定是否得到智巧。随着时代的发展,乞巧的形式又逐渐演变成了投针验巧、兰夜斗巧、晒书晒衣、拜织女等多种七夕节习俗。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