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谁的首创发明,对当时的统治者有帮助吗?

女子无才便是德原义是女人有德也要含而不露,后被封建统治阶层歧解作为束缚女人的理论条纲。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前半句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告诫... 显示全部
根据历史记载,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女诫》中,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这种观念强调女性应以德行为重,而非才智和学识。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这样的观念可能有帮助,因为他们希望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让女性内敛于家庭中,不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从而更好地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观念却可能与女性平等的立场相悖,因为它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的权利。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待这一观念,了解其来龙去脉和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12-21 02:52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12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弯月戏说杂史 弯月戏说杂史

女子无才便是德原义是女人有德也要含而不露,后被封建统治阶层歧解作为束缚女人的理论条纲。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前半句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后半句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这里的"无才"是要谦虚含蓄不显露的意思,并不是说真的要无才。

中国古代向来就不重视妇女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曲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

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古代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为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还与儒学结合大力推进贯彻“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

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具备对自由的向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难以驾驭,还会变得“淫荡”,继而发生种种“不贞”之事。

历史上,此类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

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

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

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做出许多反叛行动等等。

所以,上千年来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一直遭到剥夺,目的就是为了将女性塑造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的奴隶。

清初文学家李渔曾说:“我想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意思就是他想和自己妻妾说话的时候妻妾却沉默,他想静静的时候妻妾却大声说话,和她们聊天时所答非问,所应非求。这是李渔对姬妾满堂却都没有文化品位的感叹,无才的女子怎能相夫教子?由此可见,整日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相守一辈子也难成心灵共鸣的知音。

到了民国,仍然有家长受这种错误思想的毒害不让女孩子读书,女孩长大后婚姻又被包办嫁与进步青年,这种真是过渡时代的悲哀,许多一生凄凉。

比如鲁迅被家里强行安排娶的原 配朱安,裹着小脚,大字不识一个,最擅长的就是绣花和做家务。这和思想进步又饱读诗书的鲁迅根本天差地远。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谈起朱安:“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最终朱安无儿无女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岁月。另一个凄苦一辈子的不幸女人就是郭沫若的原配张琼华,洞房之夜郭沫若最后在房间外的板凳上度过了这“良宵”。张琼华为郭沫若守了68年的活寡,晚年曾对人说:“郭先生对我很好。唉,我没文化,要是我有文化就好了。”而在郭沫若眼里,她只是长着一对露天猩猩鼻孔会抽水烟的村姑。

郭沫若曾对张琼华说:

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我丝毫不怨望你,请你也不要怨望我罢!可怜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而同时代另类女子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集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于一身,她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这只有体验感受过爱与被爱的人才能写出这种天籁之作。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眼光里漾起心泉秘密的陆小曼,写得一手好文章,也是知名画家。深爱着他的丈夫一代才子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写下了“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也只有深深被爱过才有如此感慨吧。

她们活出了自我,感受到了爱与被爱。

所以“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下的最高境界吧。

愿天下所有女人都活成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赞同 0 0 回复
明离子 明离子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的出处应该来自清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文如下: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可以看出,张岱也只是引用了前人的论断,这种思想的绝对不是在清朝才开始的。

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礼教催生出的东西,但其实这种想法几乎贯穿了华夏文化始终,比如《诗经》中就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句子,这里的“倾城”不是说聪明的夫人多漂亮,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聪明的女人多败家”。

可见,华夏历史很早就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反而不是什么好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的外戚专政,或者是女主临朝,无不动摇了男人们建立起的政权。

在我国历史中,女人作为祸国殃民的背锅侠似乎已成定式,被男人们用的淋漓尽致,比如杨玉环,比如赵飞燕,太平盛世都是男人们开创的,惑乱朝纲则八成因为女子惑乱君王。

而随着儒家封建礼教的不断发展,“女子无才便是德”更多用在了“男女大防”之上,明朝的张继儒便有过以下论断:

“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几句话道出了封建士人的心理,他们认为,女人一旦有了才学,便有了与男人抗衡的心思,有了向往闺阁之外世界的向往,进而变得“淫荡”,作出有失贞洁的事情。

在古代士大夫眼里,女人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即可,知道的太多,百害而无一利。

进入新社会,男女平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文化糟粕终于被扔进了历史的废纸堆。

赞同 0 0 回复
大锋读史 大锋读史

答: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谁的首创发明,对当时统治者有什么帮助吗?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的出处应是东汉班昭的《女戒》,其中有一句“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意思就是女人并不需杰出的才能彰显德行。但是一字不差的是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另种说法是出自孔老夫子,但是并没有明确相关典籍记载,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

古代统治者,为了让百姓相信命由天定,为把百姓变成,愚民,顺民给老百姓加上一些思想的枷锁,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给女性加的一把枷锁。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封建思想,历史证明是无耻的,是无知的,是无用的,是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小编觉得这种封建思想对当时统治没有任何帮助,假如古代能让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历史上会出现更多的好诗词歌赋。

新中国建立之后 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毛泽东主席率先提出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一时间 ,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赞同 0 0 回复
历史杂谈lilym 历史杂谈lilym

古人的很多话,大家都只看表面字义,而不了解古话的真实含义,所以千百年来以讹传讹,最终被大多数人误解。

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就被很多人曲解了其中的正真意思,现在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人每当听到这句话,就会打抱不平,对这种封建社会的思想深恶痛绝,是欺压女人的谣言。

其实古文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并非时指女子愚昧无知才叫好。只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很多人将其中的意思曲解了而已。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解读。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句古诗的出自《公祭祁夫人文》: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里的“无”字,不只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有“不显露”的意思。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古代女性有才华的很多,比如著名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难道就因为她们有才华,就能说她们没有德行呀!这说不过去,简直是妄谈。所以这句话的“无”,不是没有,不是说不能有才华,而是指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不张扬,不外露,不在人面前显摆,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是一种谦卑的表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既有才华,又很谦卑,自己不认为自己有才华,这才是女人最大的德行。

第二,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虽然女子自己没有才华,但是他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培养有才华的孩子,可以帮助丈夫成才,这是妇德,也是一种伟大的德行。在以前男耕女织的时代,女子通常时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料理一切家务。看起来很平凡,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其实也很辛苦,正是她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才能使丈夫在外面安心的劳动工作,也正是她们的任劳任怨,才为家庭培养了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古代的圣贤君子,一般都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因为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就是母亲负责。所以说,虽然古代的女性们虽然很少有读书的机会,有才华的不多,但是她们却承传了家道、家风,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够把子女培养成人才。她们就像大地一样,能够厚德载物,是一种伟大的德行。

赞同 0 0 回复
野生鸭跖草 野生鸭跖草

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明末·陈继儒之语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其实只是清朝以后才有的,清以前主张女子读书的。很多大的家族都有女子私塾,族学供族中女子读书。不过女子读的书跟男子科举读的书不一样罢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女诗人出现了。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