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
Thomas在台灣
台湾在过去这些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尤其在80后的这一代人,就是:小确幸!
小确幸的词,来自村上春树的《终于悲哀的外国语》,原文是:小确幸: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小确幸的意涵非常多,例如:一早醒来,发现自己还有心跳呼吸,真好!欧阳妮妮突然在一件衣服口袋里,找到200元!昨夜宣布放台风假,结果今天台风转向了,赚到一天假!跑去店里买个化妆品,就今天突然打完七折还八扣,多赚了一杯拿铁钱!
小确幸就是大家在繁忙、压力很大的工作、家庭、生活等等中,突然获得了一点点意外,确真实的快乐!
但这种出现在年轻人口中的小快乐,逐渐形成一种年轻人的追求。没有人想去做纯体力劳动的工作了,不想有什么庞大的理想与追求,只想自己能开个小咖啡馆,守一个着小店、抱着慵懒的猫,煮几杯咖啡给与自己同类的人,听听音乐的过一天!谁管你吵翻天的两岸关系、一例一休、年轻人起薪22K,或英国要脱欧了,或大国崛起的一带一路,都与他们完全无关。
当然,这样的风潮影来很多的批评。
其中一个代表是:台湾人,穷得只剩下小确幸
这篇在2013年一本财经杂志的投书写着:
我们放弃了用更高的标准自我督促并追寻远大梦想,只想着维持既有的优势,安于小确幸。然而,我们选择了小确幸的同时也放弃了把能量聚集于建立进入障碍更高的优势,最后结果必然是失去我们原本有的优势。吃老本,没办法天长地久。台湾相对于东亚邻国,不仅没有策略、没有战术,同时连价值观与社会信任都几乎瓦解,要是国力不衰败反而是没有天理的事情。不是世界拒绝了我们,而是我们拒绝了世界。
类似这样的财经界的批评文章非常多,认为台湾的年轻一代,没有了梦想,只有自己的小世界里的小空间幸福。
但是,认同或是认为,小确幸代表的就是台湾年轻人正确的人生观,与反应了台湾转变的社会价值。
张铁志先生也有一段话:
小确幸世代其实更代表台湾社会的前进:他们比父辈们更具有更多元的价值,他们不以竞争力、赚大钱为最高价值,而是宁愿选择更能实践自我的工作。同时,不论是开独立小店(以反对垄断连锁)、追求环境友善、本土农业,都代表他们是新时代价值的创造者;当然,他们也是过去二十年的革命的后代:因为战后台湾的发展模式就是威权政治加上经济成长主义,但是八十年代以后的民主运动和社会运动冲击了过去单一的主流价值,让环境保护、社区改造、多元平权、民主参与等改变台湾社会,年轻世代可以说是在这些冲击之后长大,并进一步接棒去实践这些价值。
两边的说法,都有其道理与立场。
人们往往在老了以后,或临终以前,才后悔这个没去过,那个没吃过,年轻时为了赚钱,结果呢?就在生命里留下了空白。台湾年轻人的追求小确幸,是不是这样的一种反思呢?而大国崛起以后,你想的又是什么?
这问题可能真不是绝对的对与错!- 赞同 0 0 回复
-
龙在飞71316838
在一片小的不能再小的岛上,有一批远离国际争端六十几年的人群,自以为自己足够富裕而自负的不要不要的。以为在海峡对岸的人都生活在“吃不起茶叶蛋”的日子里和“厕所连门都没有”的环境中。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大陆人民。但是就是因为如此,他们终将被世界所抛弃。
- 赞同 0 0 回复
-
俞有才有切糕
“小确幸”不是不好,村上春树的原意是让大家不能是去观察美好发现辛福的能力,但到了台湾“小确幸”的本质就是不用干活,“开个小咖啡馆听听音乐晒晒太阳,想玩就玩还能赚到钱”,想想这样的确挺舒服的,但是现实不是这样啊,开咖啡馆也是要竞争的啊!
在台湾的这种“小确幸”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鸦片,一种让你逃避竞争,逃避争先上爬的精神鸦片,成为失败者的遮羞布!想想就知道了,难道努力工作的人,事业有成的人,在某行某业达到顶尖的人就没“小小的确实的辛福了吗”?当然有,而且绝对比没房没车没有稳定工作月入两三千的人有更多的“小确幸”!所谓的赚那么多钱干嘛,还不如好好珍惜生活的这些都是屁话,就跟读那么多少书干嘛,以后都用不上的理论是同一种调调,本质上都是赚不了钱和读不好书的人自我安慰!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5-01 一个人有心事或者心结,长期压在心底得不到释放,会不会得抑郁症?
- 05-01 不喜欢被打扰,喜欢安安静静一个人,不谈恋爱,不交朋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 05-01 如何幽默地和女生聊天,而不显得无聊?
- 05-01 作为一位老师,如何才能掐灭高中生在学校谈恋爱的苗头?
- 05-01 男孩和男孩谈恋爱什么感受啊?
- 04-30 如果你跟你朋友相处久了,很厌烦怎么办?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04-30 恋爱中女生为什么从来都不主动?
- 04-30 如何让男生喜欢上一个并不漂亮的女生?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