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上解释「同理心」(又称:共情)?

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指的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是人类与生俱来,能与他人更好链接的心理能力。例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对其他婴儿的哭声产生反应,而当他们12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安慰悲伤的同伴,12-18岁... 显示全部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力,而有些人却缺乏?这种差异是否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同理心?这些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是否有相应的研究和解释?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同理心的心理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4-11-25 01:55 0
回答数 4 浏览数 4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4个回答

好运勿语 好运勿语

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指的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是人类与生俱来,能与他人更好链接的心理能力。

例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对其他婴儿的哭声产生反应,而当他们12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安慰悲伤的同伴,12-18岁的孩子就会有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

而通常这是人“镜像神经系统”在运作,即察觉情绪→进行行动→感同身受,例如女性看爱情电影往往容易比男性更容易感动,说是女性感情更加细腻,其实也是女性“镜像神经系统”比男生更发达的表现。

而共性的特征就是接受他人观点、不评论他人、识别他人情绪与他人一起感受。而共性能比同情、回应更好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公司职员负责的项目出错,领导无论是批评还是安慰,都不如表示自己也曾遇到类似困难,并讲述经验能更好让其成长。

而为了更好与他人的链接,共情也则需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想法,然后与他人一起感受。这样才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稳固,让生活更美好。所以共情也是人类最美丽的心理能力。

赞同 0 0 回复
長風浩荡 長風浩荡

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个词,这个词根本就是个自相矛盾的表述。

情,可以同,是为同情、同情心,因为情可动人,可感人,有感有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为同情、同情心。

但是,理,如何能同?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来的同理?理,是对事物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抽象。这个抽象结果,与抽象动作的施为者本身和其视角直接相关。不同的人必然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侧重,因此各有各的结论,怎么可能相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给同一个东西画像,怎么可能画出一样的画面?

就没有“同理心”这个东西。莫名其妙的概念。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赞同 0 0 回复
百读书院【烨子—心理作家】 百读书院【烨子—心理作家】

【原来/心灵答问:如何从心理学上解释同理心?也叫“共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的内心描述。也称作“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此处的心特指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俗称“个性”。个性,主要有三个板块组成,它们是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力。

首先,是认知上的共情,大家作为人拥有认知上的某些共性,认识一个事情抑或学习掌握一个技能或者认清一个人一件事,都是有其规律性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更没有人天生就是知识博士。但是,通过我们的意志力,我们是可以不断加强认知水平和提升认知高度的。

第二,是情绪情感的共情,这一点是共情的主要体现,情感共鸣,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同身受。

第三,是意志力的共情,这一点变化最大最多也最复杂,因为人的意志力差别非常大,和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与自我的认知水平关系更大。还有,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的关系更是水乳交融,二者互相牵制。认识到意志力的千差万别和瞬息万变,就是一种最大的共情。

以上三点只是简单概括,要做到心知肚明,尚需要日日锤炼,欢迎关注我们的青豆FM,我们有专门的心理测试频道。

最后总结一下,送大家五句箴言:

1.我想要别人怎么对我,要学会先这样对别人;

2.我想别人理解我,就要先学会理解他人;

3.要明白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4.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不要尝试去改变,唯有改变自己是王道;

5.做真实坦诚的人,如此才能被坦诚对待。

【原来/心灵回答】

赞同 0 0 回复
心聆护航PSY 心聆护航PSY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

生病时跟伴侣表达自己不舒服,对方却让你多喝热水

难过时和对方说自己不开心,TA却说:“没事没事,不要不开心”

当这些想要被关心和体谅的期望不被理解时,你就会产生委屈、难受的消极情绪。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因素是关系建立的基础,那就是“同理心”(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

它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影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女主李尖尖因工作忙没时间去听语音消息,对父亲大段的微信语音很反感,所以不耐烦地告诉父亲能不能发文字。

有一天,提前下班的她准备给父亲一个惊喜,却在窗外看见父亲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的在手机上写字。

十几分钟后,自己手机上收到了父亲的消息,那一刻她才明白父亲不擅长拼音,因为衰老,眼睛也不太好,年轻人很容易的打字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吗?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难以做到先去照顾对方的感受,总是第一时间想要解决自己的情绪困扰,但事实上拥有同理心会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到爱与被爱。

那么一份发达的同理心,由哪些必要因素组成呢?小编来和大家一起看看:

01

理解言语

言语层面的同理心在小孩子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当天气凉下来的时候,妈妈总是要求孩子穿上秋裤,而孩子会表示很抗拒。

其实拒绝穿秋裤本来就是孩子的真是诉求,而妈妈却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的合理性,所以一到秋冬各种“秋裤大战”让双方两败俱伤。

02

理解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需要去推测和揣摩言语背后的意思。

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话中带话”。

例如在公司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妻子下班回到家后闷不吭声,丈夫问道:“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冷哼着说:“没事。”

这个时候如果丈夫选择沉默,那两人的关系一定又受到了破坏。

其实妻子说“没事”的语气是带着愤怒和委屈的,她期望丈夫能够理解“自己并不是没事,而是有大事。”

在言语背后的心理层面含义,影响着人们的沟通交往。

03

共情理解后的行动付出

生活中,人们都很不喜欢只说不做的人,在亲密关系里,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画饼”。

举个例子来说,当男友担心加班的女友有没有按时吃饭时,如果只是打电话告诫对方要注意身体,那这个时候女友会觉得非常生气。

在她的认知里:“男友没有解决自己当下的任何问题,表面上的关心无实质作用。”

其实真正的周到和体谅是理解对方当下的困境然后做出行动达到缓解对方难处的效果。

那男友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共情理解女友呢?

如果自己已经下班,可以回家烧好饭菜给女友送一份到公司;

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根据女友平时的喜好,协调一下健康营养搭配点一份外卖给她,顺便让店家放一张“再忙,也要好好吃饭”的便签在袋子里。

这样女友会感到自己被爱和被理解。

梵高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见烟,但是总有一个人会看见这团火,然后朝我走来,陪我一起。”

我们很难去说这世界上真的存在感同身受,但也一直期待着自己心里的那团火能被看见。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