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人,客家话?

客家人说客家活,客家人有族谱记录录,广西客家人都是从广东移居来的,把其称为客人,也就称客家人。客家话和普通话相同,是普通话的一种变调。我们这里流行语:客家是普通话,白活是粤语。什么是客家人,客家话?会讲客家话就是客家人?也未必全是,如很多客... 显示全部
客家人是指居住在华南地区的一支汉族人群,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客家话是客家人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方言的一种。客家话在客家人中被广泛使用,也作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客家话和普通话、粤语等汉语方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多人会对客家话产生疑问,例如客家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客家人有什么特别的文化传统?客家人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客家人和他们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03 14:24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11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钟世步 钟世步

客家人说客家活,客家人有族谱记录录,广西客家人都是从广东移居来的,把其称为客人,也就称客家人。客家话和普通话相同,是普通话的一种变调。我们这里流行语:客家是普通话,白活是粤语。

赞同 0 0 回复
百事通65300322 百事通65300322

什么是客家人,客家话?会讲客家话就是客家人?也未必全是,如很多客家人都会讲白话(广州话)就是广州人,这些都不大准确!其实客家人跟中国的汉族人一样,如果不讲话,谁也分不出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反正就是中国的汉族民系!想起三、四十年前,客家人可家很好分清,为什么?因为客家妇女是下田干活(男人也一样),不但要生儿育女,而且有些妇女还会犁田、耙田、上山割草、样样都来,正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客家妇女是最勤劳的!讲到客家人,不吹不黑讲实话,前三、四十年前,梅州市早就对客家人即是“自家人”都称“东方犹太人”的说法,可是现在网络上被潮汕人、浙江人占去了?不信去百度查一下!客家出了很多名人就不再多讲了。

那么客家人有什么特点?客家人大多都与时俱进,接受现代气息的思想,不保守,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与几十年前的客家人完全不一样了!由于国家教育要求讲普通话,老师讲课也用普通话了,所以现在三、四十年的中、青年大多不会用客家话朗读课文,有的连自已家乡的客家话都讲不准了!当然在香港、广州有电台、电视台及工业、经济轻发达,好些人都会讲广州话。幸好现在“一带一路”保存本地文化,客家话才不会被淡化,被淡忘!在广东梅州市还有客家话电台、电视台!现在就是我们客家人,叫做“自家人”,现在不是客,就是当地的主人,“自家人”最后祝全中国14亿(台、港、港)人民2018万事顺意!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如认为讲得有道理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赞同 0 0 回复
南方同学会 南方同学会

客家人就是在历史上,逃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到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再迁入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及东南亚的汉族人群,以中原为家,现居住作客,称客家人,客家话是广东三大语言之一,也是南方多地传统语言之一。

客家民居,土楼

客家第一菜,酿豆腐

赞同 0 0 回复
缘来是小吴啊 缘来是小吴啊

我就是客家人,我说的就是客家话。客家人呢,其实上网一搜有很多关于客家人是怎么通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或者是灭南宋那代历史又跟畲族瑶族而来有关等等,我呢就用一下身为客家人的角度来谈谈客家人和客家话吧。我是出生在梅州客都无兴不成圩的兴宁新圩这个地方,我们客家人在我小时候的印象是那种农耕时代非常质朴、勤劳的。还记得小的时候由于我们的每家每户基本都是靠山而居,当时的房屋还是用的土砖泥房瓦顶,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水井 在客厅后面屋子中间都有一个口字形天井好像也叫天阶吧。

一般一进门是客厅 客厅后面是天井天阶,中间一般就是一口井。客厅右手边再进围着天井右手边是灶膛用来做饭的,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烧柴的,一般有一个池子都会堆满备烧的竹壳、木头、干柴等。客厅的左手边是一个房间,天阶的左手边有一道门门后有几个小房是拿来养猪,养鸡的。再边边就又是一个个房间这样子。天阶后面的墙一般放农耕用品,墙后面通常就是山了。屋前屋后会种点果树,门前一般会有一口塘或者是小山堆又或者傍边就是晒谷的场地,再后就是小径通往别人家的屋,路上都是榕树或者竹林。那时我们与周围邻居之间可能是上下屋,一般是像山一段一段这样的,再往下就是大家的农田了。当然我们客家人一般还有老屋,所谓的老屋就是现在很多网上都能看到的那种围龙屋。基本大家的老屋都长得差不多。

上图就是最具特色也是最常见的围龙屋。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客家人都是很团结,乡村邻里都总能互相帮忙,当然这里也会有些矛盾比较深的,就算是自家人都有分家也会有不和睦的。这个是哪里都有的,但这个情况相对较少,我记得那时我才几岁,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是跟奶奶一起在家的,客家的妇女绝对是最勤劳的典范,我为我奶奶骄傲(当然我们客家话称奶奶为阿婆)。因为我阿公四十多岁已经离开了,家里全靠我阿婆一个人把五兄弟和一个姑带大,当然我阿公去世的时候我太伯已经在队伍里当兵回来,涯(客家话 我的意思)阿爸也已经出来工作了,几个叔在省城读书。我记事时叔伯跟我爸都已经在城里工作了,出了广州和佛山谋生。家里就剩我跟阿婆还有一个还在外读书的小叔(也只是放假才回来)。阿婆每天都要出外耕地种地,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阿婆就会把我放到邻里帮忙照顾。换做现在的话来说那时我是属于留守儿童,我阿婆是留守老人。

回归正转吧,在我眼里的客家人勤劳、质朴、团结,客家人大多依山而居,艰苦而有担当。吃苦耐劳、克勤克检,勇于拼搏这就是客家人。客家话,客家人都说客家话,在客家农村能够隔很远这座山都能与那座山通过客家话客家山歌进行对唱,通常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客家话都很洪亮有力,男的说话浑厚而有力,女的说话清脆而响亮。隔好远就能互相打招呼。听说在历史上客家话还是兰芳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

赞同 0 0 回复
致印良知 致印良知

客家是汉族的分支,拥有自己的语言客家话,是中国古代为躲避战乱而移民到南方的族群。客家迁入广东时,当地已有原住的汉族人,因此,多数客家人不得不定居在条件恶劣之地。

客家人被广东人视为异己,过着贫困的生活。但这种自卑情结反而激发了客家人, 让他们开始有了“自己才是来自黄河文明发祥地的正统汉民族的后裔”的群体的同一认识。

古代的中国人通往仕途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要取得科举考试的合格,必须要通过从地方上的初级考试(童试)开始到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为止的全部考试。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如果不是富家子弟,很难通过考试。还有一点就是,考生参加考试必须有同乡仕人作担保,而客家这样的后起移民中读书人少,有时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而无法参加考试。

这一点可能也从一个侧面催生了客家人思维方式的多维化,而不止局限于科举入世这一单线式人生轨迹,从而在各方面均出现了影响时代的人物。例子信手拈来,如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光耀,不胜枚举。

这一点倒有点类似于犹太人,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为你打开了多扇窗,因为你的思维开始奔放。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