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究竟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还是其他原因?难道贫贱就注定了夫妻百事哀吗?是否有例外情况可以证明这句话并不总是成立?我很好奇这句谚语背后的真实含义。 显示全部
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究竟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还是其他原因?难道贫贱就注定了夫妻百事哀吗?是否有例外情况可以证明这句话并不总是成立?我很好奇这句谚语背后的真实含义。
发布时间:2024-02-16 04:16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28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月下清溪浣旧裟 月下清溪浣旧裟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原诗如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是元稹怀念去世的妻子韦丛的三首诗中的第二篇,诗文情真意切,哀思尽露,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这首诗约作于唐元和六年,此时元稹正在监察御史的任上,想起亡妻,悲从中来;诗人回想当初,妻子韦丛二十岁就下嫁给了低微的自己,婚后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夫妻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十分恩爱,没想到,现在自己官职升迁,俸禄提高,生活已经富足,而斯人不在,再多的钱也只能为亡妻办祭祀和纸钱;诗人睹物思人,就连妻子留下的针线盒都封存起来不再打开,可是诗人越是回避,越是体现出他对发妻无尽的思念和伤怀,怀念起从前美好的过往和情意,对待下人都十分的怜惜,每次梦到妻子,都会为她烧去纸钱,寄托哀思;诗人知道,夫妻永别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和面对的,但是,这种分别对于患难与共的夫妻来说是非常哀痛欲绝的。

很多人都误以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是,生活贫困的夫妻诸事不顺,其实这真是大错特错了。这里说的贫贱夫妻,指的是共同患难一起过过苦日子的夫妻,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夫妻两人一起度过艰难困苦的日子,感情历久弥坚,后来苦尽甘来,即将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与爱人阴阳两隔,成为永别,真是让人痛不欲生,而这种悲痛也并非一般的夫妻所能体会到的。而这种遗恨也不是一般人理解。

所以,现实中的夫妻再因为钱的事吵架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这句话了,人家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赞同 0 0 回复
老杜的幸福小生活 老杜的幸福小生活

老祖宗为什么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常听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来感慨经济基础薄弱的夫妻或情侣,在感情生活中处处悲催。

其实,根本错解了原意,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元稹悼亡妻子的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意为:虽然我知道阴阳相隔的悲恨人人都会有,但一想起我们做贫贱夫妻时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特别哀思怀念。

跟望文生义的理解恰恰相反,是在歌颂共苦夫妻分外的情深。

夫妻生活中有很多悲哀的事情,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内因,而不是抱怨物质水平等外在因素。

如果外在因素真能够解决悲哀的事情,世上的富贵夫妻就都恩爱美满了,实际情况呢,富贵夫妻的关系甚至更不稳定,矛盾痛苦更多。

这是一个残酷到让人绝望的现实,我们不愿意面对它,我们需要幻想外因是我们的救世主来得到希望。很多富贵夫妻也不会觉得他们足够富贵,而会渴求更多的富贵来解决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

因为我们迷失了内在的财富,不善于向内求索——正视自己的责任,发现自己的力量。

要知道,是贫贱还是富贵夫妻,都是自己的原因。破除人生烦恼的利器,是内在的智慧而非外在的财富。财富没有智慧就像宝刀在小孩的手里,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谓男人有钱就变坏。有智慧的人,得失无畏,顺逆皆安,并善于创造。

嫌弃夫妻关系的贫贱,才是贫贱夫妻最大的悲哀,如此对待夫妻关系会感到无力,忽略了关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成为一道诅咒,障碍夫妻关系的和谐。

不管是贫贱还是富贵夫妻都需要能够善巧的面对夫妻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借鉴毛泽东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按照“理解包容,然后沟通协调,再理解包容”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夫妻矛盾。

赞同 0 0 回复
丁小悟典 丁小悟典

首先要了解一下贫贱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贫贱是两个词,贫是指贫穷,没有钱;贱是指出身卑贱,没有权势,合起来就是指出身卑贱而又贫穷,就是执政上没有地位,经济上又很贫穷,是社会最底层,也可以说是弱势群体。

现在流行有一句话,就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贫贱同样限制了贫贱之人的想象。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眼光不是朝外看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逆来顺受,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眼前的窘迫状况,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他们的腰,觉得没有出头之日,看不到希望,对生活失望,怨天尤人。

现实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当一个个现实的生活问题摆在面前,却又无能为力,难以解决,生活无法承受之重,使夫妻之间丧失信心,失去信任,互相埋怨,互相指摘,由相亲走向相杀。到最后,一件小事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赞同 0 0 回复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这是出自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中的名句。读懂了《遣悲怀》,也就读懂了“贫贱夫妻百事哀。”

原诗: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是元稹的悼亡诗。古今悼亡诗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真情实感之作。但可称为悼亡诗名篇佳篇的,当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最。

元稹出生在清贫的仕宦之家。他自幼丧父,靠舅族的资助,才得以艰难度日。二十五岁娶妻韦丛,以菲薄的薪资,维持一家的生活。婚后仅四年,稹母郑氏病故,元稹与其兄弟守丧在家,断绝了全家所依恃生活的俸禄来源。元稹靠岳丈韦夏卿和挚友白居易的帮助才算最后度过了难关。韦丛与元稹度过的,岂止仅是贫穷的生活,而且也是惊悸多变的岁月:在他们共同生活的七年里,韦丛前后共生子女七人,而六人相继夭亡;更可哀者,韦丛又经受了元稹的贬官之变。生活的困苦,精神的磨难,终于使韦氏过早地丧失了健康。元和四年(809),二十七岁的韦丛病卒于洛阳。《遣悲怀三首》就是诗人在韦丛病逝后于洛阳写成的。正因为元稹与韦丛有着这样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悼亡诗的真情实意溢于诗篇之外,成为千古名篇。

这一首抒写的重点是“百事哀”三字上,但诗人并不作泛泛之笔,也不大量罗列事实,而是选取了足以代表“百事”的四件事:施舍衣裳,保存针线,怜惜婢仆,梦中送钱。前三件事写的都是现实生活,第四件事则转为写到梦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不失为诗人的肺腑之言。想到妻子苦了一辈子,现在自己生活在荣华富贵中,自己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积想成梦,出现梦境,给妻送钱。以上尽管只写四件事,但由于选取角度不同,而且反复申说,所以,对于“百事哀”表现还是很充分的。末两句是总结,从“诚知此恨人人有”,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上。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虽如口语,浅俗之极,但又伤痛之极。

其实,生活中没有经过,也见过,没有见过,也听过。贫贱对人的伤害,贫贱给人的伤痛,何止只是夫妻!

赞同 0 0 回复
汴梁水中月 汴梁水中月

谈钱伤感情,谈感情又没钱,没有经济基础的感情是脆弱的,是苍白无力的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