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专注于一件事且不会轻易走神?

专心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反映素质的表现。包含追求和方式方法内容。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巩固。做事情都要求持之以恒,有条不紊、扎扎实实,才能得到预期效果。否则,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因琐事影响而半途夭折或退废。养成分3个阶段:1专心注意力要从习惯开始,... 显示全部
我经常发现自己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尤其是在工作或学习中。我很容易被身边的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导致我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做到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且不会轻易走神?有什么技巧或方法可以帮助我提高注意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是否有一些训练或练习可以帮助我改善这个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谢谢!
发布时间:2024-05-13 10:34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35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夕阳族生活 夕阳族生活

专心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反映素质的表现。包含追求和方式方法内容。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巩固。

做事情都要求持之以恒,有条不紊、扎扎实实,才能得到预期效果。否则,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因琐事影响而半途夭折或退废。养成分3个阶段:

1专心注意力要从习惯开始,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够促进提高专心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点就需要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困难自己克服,不懂的可以问大人,父母在做事情的程序上把关,在效率时间上把关,经过锻炼就会培养出专心致志,有所能力,会玩、玩的专心的孩子。

2青年人的专心注意力培养。青年人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容易形成专注力不够,或丢三落四毛病,需加强培育和管理。防止毛燥性格形成习惯而延伸至成年做事杂乱无章、工作学习效率低下的行为。

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这就要求在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和做事原则上都要严格要求,形成人格。

实际上,学生在青少年期只有一个任务,好好学习。其他事物由父母包揽。能够养成自觉、自理、自立和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讲OK了。待上了大学,在大学学习了统筹学、运筹学和优选学等高等知识就会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正面概念和认识。同时,步入社会处理起社会事物会得心应手。

3中年人的专心注意力的管理。中年人的专心注意力不够,影响生活、工作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事物的繁琐性影响,面对身处家庭和社会事物旋涡中心,被意想不到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关系纷扰是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气磊,调整好心态和关注点,坐下来静思慕想,理顺关系,有个去繁就简过程,分列轻重缓急和处理程序,运用常理都会把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在不同的时间内办理不同的事情,达到在不同的时间内仅关注一件事情目的,简化办事过程,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中年人的专心关注力里面还包含着生活及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还包含着做事情的执行能力,只有把以上因素考虑全面,方能处理事情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家庭和社会服务。追求真善美。

赞同 0 0 回复
牛背上读书 牛背上读书

谢谢邀请。我感觉在做一件事情时要想做到专注、投入、心神一致,除了在做这件事情时不要分心、专心致志之外,提前处理好其他事情为做好一件事情做好准备也很关键。比如你通过构思要想一篇小说,你最好将朋友托你办的事情办完,手头的工作完成好,家里的老人、孩子、生活等都安排好,这样你写起来就一定安心、专一。做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提前将一些影响因素解决好,你就会将心神放到准备做的事情上了。俺的回答您满意吗?

赞同 0 0 回复
滴水映日9 滴水映日9

刚好路过,就“如何做到专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与朋友们一起学习交流探讨。

坐不住,钻不进,做事心猿意马、心浮气躁、杂念丛生,这是时下一部分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见病。究其原因,他们缺的就是一种专注精神。若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可不培养这种精神。

专注,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人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些人往往以为专注的状态使人容易疲劳,有害身体,这实在是个误会。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情形:当你连续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听一个长而枯燥无味的报告,你一定感到疲劳,暗暗念叨着,怎么还不完!如果叫你连着看两场特别精彩的体育比赛或文艺晚会呢!你就不会感到疲劳。康熙曾说过:人果专心于一技一艺,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凡人心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书法家、画家、艺术家之所以长寿,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挥毫时专注状态的神功。专注不仅养身,而且还能使人的能力产生飞跃,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中国女排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对塞尔维亚的比赛中全神贯注,对数千万观众震聋欲耳的吼声、呐喊声充耳不闻,终于在困难的情形中夺取了胜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要有这种专注精神。有人把勤奋比作成功之母,把灵感比作成功之父,两者结合起来,人才能有发明创造。专注是勤奋不可少的旅伴,不伴随有专注的勤奋就如蜻蜓点水,只有专注的勤奋才是保证头脑清晰而深刻感受和加工信息的最佳生理、心理状态,而灵感,这一智慧的天使往往只在这种时候才飘然而来。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往往是专注勤奋的人,正如古人所说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精。”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成功者专注的佳话:王羲之练书法入了迷,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划衣襟,久而久之,划破了衣衫;鲁迅写《阿Q正传》,是用专注精神,使他当晚“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写出一章;郭沫若写《女神》,也是专注了许久,促使他“像一匹野马,任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至于当今中国科学家的专注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们创出了一批批中国“智”造领跑世界的科研成果,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让全球惊叹。

各位朋友们,当你认识到了专注的重要,掌握了专注的要诀,尝到了专注的甜头,你离事业成功已经不远了!

赞同 0 0 回复
春江花兮秋月夜 春江花兮秋月夜

你不能坚持一件事,而常容易走神,证明不是你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就是你长期的习惯所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很有道理。你若想做成一件事,最好先对它感起兴趣来,虽然感兴趣的事并不一定能完全做成功,但兴趣却是你成功的催化剂,因为有了兴趣,便有了做这件事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就好比我初二时厌恶物理,但初三的寒假时因为成绩太差我不得不在家恶补,结果补得居然效果挺好,做题正确率很高。我就因此爱上了物理,初三下半学期后我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由之前的倒数逆袭到了数一数二。中考时成绩也不错,也帮助我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学物理也没有人教我,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家看书加刷题。有不会的题我也从不问老师和同学,就用作业帮查,全凭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个人能力。我之所以如此积极,大部分原因都在于我对它的兴趣。

习惯养成自然,如果一个坏习惯根深蒂固的话,那有可能是由无始劫带来的,这个我还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也并不代表就没有任何希望改掉了。

你走神时走的什么神?在想什么呢?这些你心里都应该很清楚,你要解决什么事情。你老想的一件事肯定是你还太在意、放不下的事。所以你可以在空闲时专门解决这些事,或想出解决这些事的方法,如果实在解决不了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机缘到了,终会柳暗花明,烦恼终会消散。

如果不是因为想事情而走神,那你就得考虑一下,你所处的工作环境真的适合你吗?周围是否太喧闹?是否有一些东西在干扰你工作?如果有,就把这些无关的东西拿开,这样你或许就不会那么分心了。

还有,每天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如果完成了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仔细想想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该如何为之奋斗,如果实现了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我有什么好处。也可以读读励志的名言,拿几条当座右铭,或听听励志的歌曲,想想那些因克服了自身毛病和不懈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人士,这样你或许会有一些动力了。

比你强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懒惰?比你优秀的人都在专注,你有什么资格走神?

0.98的365次方约等于0.0006,而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1.02的365次方约等于1377.4!同样是365次方,而仅仅只因为底数增加了1,得出的结果就是天差地别。所以,每天多努力一点,甩开别人已太远!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怠惰以至深渊!

赞同 0 0 回复
洛城四月 洛城四月

卡尔纽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一书中说:“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对此,我深以为然。没有精心专注的雕琢与研磨,器物就缺乏细腻的质感。没有深入浅出的苦思与冥想,思想就不会感知深邃丰富的内心。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开始深度工作呢?

在《深度工作》中,就提出四个实用的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定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 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应注意的普遍问题包括: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合和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 工作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准则2 拥抱无聊 准则1教你怎么样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惯例和习惯来帮助你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准则2将帮助你大大提高这一上限。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里,随时随地我们都会上网刷屏,网络导致我们不断分心而不能专注。针对这种现状,《深度工作》一书中,卡尔纽波特给出的建议是: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这个策略在理念上看简单,但实行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让这个策略达到期望的效果,一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点, 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是使用的。 第二点, 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第三点, 在工作外也按照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并且设计的操作系统越来越有趣。图片,动画和语音等功能越来越齐备,网友互动越来越方便,时间已长,就会发现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社交媒体上,并且大部分都是无效社交。 为避免我们的大量时间和专注力被社交媒体所占用,就需要都自己的社交朋友圈做清理。只保留20%核心朋友圈,其他的80%完全做断舍 离。

准则4 摒弃肤浅 客观地认识当前个人日程中的肤浅内容,然后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极端重要的工作。 《深度工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如何在不断受干扰的情况下,分辨事情的重轻缓急,集中精力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使得成果最大化。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