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交朋友?

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这正如,我们大人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但孩子和大人的区别是:大人能够内在判断力去自行选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在没有自主意识的时候是需要大人去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 显示全部
作为一个家长,我很想知道应该如何引导我的孩子去交朋友。我担心他们会选择不良的朋友,也担心他们会遇到欺凌或排斥。我应该教导他们如何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吗?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友谊关系?希望能听到其他家长们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4-11-15 15:21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26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朱朱21022 朱朱21022

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

这正如,我们大人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但孩子和大人的区别是:大人能够内在判断力去自行选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在没有自主意识的时候是需要大人去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

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不交那些对社会有极端色彩的朋友。

在引导孩子如何正确交友之前,先学会让自己具备一些能力。

然后再去引导他们去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才是正确的顺序。你会发现比你一点点来教他们怎么做容易接受得多。

因为这时候他们自己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自主意识,人最可贵的是自主意识,有了自主意识才不会随波逐流。

这时候再加上家长的正确地引导,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那么,前提是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1、养成合作意识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走入社会和别人相处的基础。

决定着孩子在群体生活里能否愉快的相处。

人是群居动物,各行各业也都讲究分工合作,所以养成合作意识是走入社会的开始。

2、有产生共情的能力

产生共情,就是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也就是感同深受,一个人想要交出真正的朋友,共情是必须要有的。

比如,一个人不能体会到另一个人的感受,也就很难产生深层的情感。也就是说:“对牛弹琴”而对牛弹琴,就不会有伯牙和子期。

3、做内心的自己

这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之所以成为朋友,两个人一定有共性,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举动另一个人也在接受范围,这样两个人才有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这是正面的例子,相反,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对另一个说来干点违的事,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自己,是很容易被同化。

人这一生最难的也是做内心真正的自己。身体和灵魂不是一个整体,常常处于分离状态,这也是常常困扰人们内心的心魔。

也就是说,做内心的自己,是交到朋友又不成为对方的样子。才是一个完整的交友体系。

赞同 0 0 回复
侯妈数学 侯妈数学

孩子们都渴望有玩伴,但是他们又会因为极强的占有欲而失去朋友,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怎样去交友。

一、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孩子的社交圈子的扩大,因为不在是中心,他们很多的需求可能会被忽视,他们的要求可能会被拒绝,为了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不再是中心了。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交往,家庭关系和睦,孩子心情开朗。

三、父母要放手

父母要学会放手,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关注、协助孩子,而不是打扰和打扰和干涉孩子。

四、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更出色,父母要多从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入手。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赞同 0 0 回复
一慢二看 一慢二看

已经有很多解答了,我再补充一本通过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教会孩子主动出击交友。另外如果孩子内向,也要尊重孩子,家长切忌着急,硬要把孩子推出去,让孩子掌握方法,交友节奏让孩子来把握。

绘本《公鸡的新邻居》是一个可以鼓励孩子学会主动交友的生动案例。故事中非常幽默风趣地刻画了两个小动物迫切想要见到对方却又见不着的心情、表情,与小朋友需要友情有时候遇到小小挫折的情形相似。

除了这条交友和如何交流外,这本绘本中也在如何接待来访客人给孩子们很好的提示,不是那种很明显的教导,而是顺理成章地在故事的逻辑环节中呈现。以及认识了新朋友之后如何保持友谊的潜在建议。

《公鸡的新邻居》算是一个完整的交友三部曲了

森林里,有两间房子。红屋顶的房子里,住着一只公鸡。蓝屋顶的房子里,没有人住……

公鸡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吃完早饭,玩。吃完午饭,玩。吃完点心,玩。吃完晚饭,玩。太阳落下去的时候,睡觉。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天早上,公鸡出门一看,吓了一跳。隔壁好像有谁搬过来了。一个人生活快乐是快乐,可是一个人玩,还是有点无聊。有个新邻居,公鸡好高兴呀!

公鸡的心里充满期待,好想和新邻居一起玩喔!可是,公鸡在蓝屋顶的房子前走来走去,却怎么也遇不到这位神秘的新邻居……“在睡觉吗?还是出门了?”“是不是搬家太累了,起不来呢?”“好想见一面呀!”

于是,公鸡写了一封信,邀请新邻居来家里玩。

第二天早上,公鸡起床,看到回信,高兴极了。他打扮,烧菜、布置客厅,开始等。等啊等,等啊等,等啊等,等啊等。

而猫头鹰呢?早早就起来了,盼啊、盼啊,等着天快点黑。等啊等,等啊等,等啊等。从白天等到晚上,新邻居迟迟没有出现……

画面上可以看到,猫头鹰的手上拿着一束鲜花呢……

公鸡的新邻居到底是谁?

当然是猫头鹰啦,前面都说他拿着一束花啦。

猫头鹰和公鸡正好相反,太阳落下去的时候,起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睡觉。

故事巧妙的把两种作息不同的动物凑在一起,看着他们总是碰不着的烦恼模样,我们的心情也被勾着,又是忐忑、又是好笑的。

这本书带领小读者从故事和图像阅读中,推敲关于日与夜、时间交错的观念,也体会公鸡“想要交新朋友”的心情,培养积极乐观的伙伴关系,并思考和自己不同的人,该怎么沟通和交流。这是第一步——

我们有了结交朋友的意愿,要主动出击。

书中的一对邻居的状态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小朋友。他们一方面出于对陌生人的本能戒备,不敢贸然示好,另一方面出于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想要结识新朋友,发展社交行为。公鸡在蓝屋顶房子面前走来走去,心里反复设计着各种假设:

“咦,还在睡觉吗?还是出门了?”

“是不是搬家太累了,起不来呢?”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公鸡的期盼和热情,以及坚定无比的信念,还有天真的为他人着想的童心。

其次,我们要学会待客之道。公鸡得知邻居要上门拜访的回信后,还有梳理鸡冠、正襟危坐地等待新邻居来访的表情,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笑过之后,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下,家里来了客人是不是也要向公鸡那样,要注重仪容仪表,要注意家庭环境的整洁卫生,还要好吃好喝地预备着。

这样的做客行为是要禁止的

同样,要是我们登门做客,也要向猫头鹰学习,带着一个随手礼,比如鲜花什么的。而收到了礼物后,也别忘了回礼---公鸡就特意买了一副墨镜送给了猫头鹰。

第三,找到持续沟通的方式。一开始公鸡和猫头鹰互相看不见,没机会使用最直接的口头表达,于是,公鸡写了封信贴在对方门上,才打破了僵局。这里展示了文字的意义和魅力。之后,在保持各自的作息习惯后,突出了两个房间之间的黑板(留言板),两人的沟通,也靠文字来传达。

赞同 0 0 回复
懒猫猫要长大 懒猫猫要长大

谢邀!

交友属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范畴,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羞于主动交友。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家长要冷静,不要逼着孩子去主动交友。可以尝试引导,如果不愿意这一次就放弃吧。否则,会让孩子反感,认为结交朋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留下不愉快的体验,以后都不愿意。

2、鼓励孩子交友,并强化正确行为。比如:你给孩子在说,去跟朋友打个招呼,你就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如果她去做了,马上奖励她,并且表扬,强化这个行为。

3、运用绘本故事,动画片进行引导。有意为孩子选择这方面的故事等,让孩子观看,并一起交流当中结交朋友的情节,给孩子树立榜样。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育儿方面的书籍,真的不错,书中有很多方法值得学习,实用性很强。

赞同 0 0 回复
两只棉袄 两只棉袄

生活中,家长都认为性格外向开朗的孩子比较吃香,容易交到朋友。其实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性格都有优劣,内向的性格也许不擅长言谈,但言多必失。当内向性格影响到他的生活时,是需要关注和改善的。

  一者,我们不要刻意强调这一点,比如一个不爱表达的孩子,如果逢人就说我孩子不太会说话,并当着很多人强迫孩子说话,孩子被贴上标签后,就会习惯性地心理暗示,我是内向不会说话的孩子,我会害怕我有缺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要找到孩子不主动与人交往的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是见到陌生人害羞,是对人不信任,或是其他的原因。我们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孩子向前迈一步。大宝幼儿儿园同学里有一位只会说闽南话普通话不熟练,每次孩子妈妈都和孩子凑近之后,引导孩子,并对每句话进行鼓励或纠正,并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这孩子慢慢变得不再畏惧与人的交流。

  此外,不要急于求成,分梯次地逐渐递进。比如先从妈妈的信任与互动开始,妈妈参与到TA的幼儿园活动,与TA和老师完能够胜任的游戏,逐渐的过渡到老师与TA和另外的两个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最后到教师安排某个或某几个幼儿来与TA共同活动,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最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引导,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在三岁之前孩子的生长都是在父母身边的。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