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过度‘自恋’是人格分裂还是人性扭曲?

过度的自恋也就是极端自恋,属于人格变态精神病,得治!自恋的人特别自我,极端自私!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通常是自卑、自怜发展成极端自恋!任何时候表现唯我独尊,孤芳自赏,'爱惜自己达到变态的程度。认为自己全是对的,自我赞美、自我陶醉,常常觉... 显示全部
作为心理学的学生,我对过度自恋这个话题还是很感兴趣的。我想知道,过度自恋在心理学上到底是被认为是人格分裂还是人性扭曲?有些人认为过度自恋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而有些人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对他人的伤害。我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过度自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位。
发布时间:2024-07-04 18:14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37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丽丽99616526 丽丽99616526

过度的自恋也就是极端自恋,属于人格变态精神病,得治!

自恋的人特别自我,极端自私!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通常是自卑、自怜发展成极端自恋!任何时候表现唯我独尊,孤芳自赏,'爱惜自己达到变态的程度。认为自己全是对的,自我赞美、自我陶醉,常常觉得自己容貌绝伦,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对人对事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

我认识一个女的就是特别自恋,整天对着镜子照,还自言自语说自己如何如何年轻漂亮,幻想能嫁入豪门,认为自己特别优秀,滿屋挂着自己的照片欣赏。为人处事很自我已经很变态了。其实她本人各方面很一般,也可能是过度自卑引发的人格障碍,她也咨询过心理医生,疗效甚微。

赞同 0 0 回复
飞扬心理王老师 飞扬心理王老师

自恋,不是人格分裂,也不是人性扭曲,而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特点。如果自恋过度,会被人认为是骄傲、显摆,所以,有时候“自恋”也用于形象一个人不谦虚吹嘘显摆自己。

自恋是人的正常心理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恋的心态。自恋,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赞美。可以这么说吧,自恋是人生于世的一种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自恋,一个人就活不下去了。只不过,这种基本动力是潜意识动力,一般人是没有意识到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是意识不到自己是靠自恋活着的,但人的确是要有一点自恋的。

过度自恋,就是爱自夸、爱显摆,这样的人形成了稳定的毛病,就是一种人格障碍了。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综合个性特点,比如幽默的人、谦虚的人、理性的人等等,人格障碍就是人在个性方面稳定的不良的特点了,比如虚伪型、偏执型、表演型、敌对型等等,还有自恋型。这样的人格障碍是需要自我觉察和调整的,否则就影响了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

赞同 0 0 回复
真嗨0 真嗨0

自恋怎么了?招你惹你了咋的?沒有影响到别人生活的自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龙生九子,各有各的活法,管人家做甚?

赞同 0 0 回复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生活中常说的“自恋的人”大概是这样的:对于外表,一天三套衣服也不嫌多,对发型配饰等细节追求到极致,路过商场必照镜子。同时,内心又特别期待被表扬,期待得到任何形式的肯定。

上述几种“自恋”特征,都属于很正常的自我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符合这种生活中的“自恋”特征。

不过,生活中常说的“自恋”和心理真正意义上病态的自恋并不相同。

心理范畴上的自恋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NPD:Narcissist Personality Disorder)。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具体症状被描述为:

痴迷于权力、成功、和他人关注,放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永远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很难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和感情状态。

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恋”相比,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我必须要被崇拜。”

“我比其他人都要好。”

“我只和喜欢我的人接触。”

“在互动中我要占据主导。”

以上述特征作为参照标准,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所谓的“自恋”,程度要轻得多。事实上,人群中大约只有1%~3%的人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那么,我们要如何和自恋者相处呢?让我们先从Ta们“像小孩”的特征说起。

如果你期望自恋者能一直表现得像个成年人,那Ta恐怕会让你失望,甚至让你抓狂。尽管自恋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得像成年人,但当Ta们感到尴尬、被忽视或自卑时,极有可能会回复到2岁孩子的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回归是有意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或某些相关特征)通常可以追溯到早期创伤,或受到家庭影响形成的,这些创伤或家庭影响会使一个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停留在年幼或受到伤害时的状态。

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个正在偷吃饼干的小孩~ 假设这孩子被抓了个正着 😫

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一种或多种本能反应,出于同样的原因,成年后的自恋者也会在受到刺激、压力时做出类似的反应,只不过比这些幼稚行为略复杂些。

一个偷吃饼干又被逮个正着的幼童,通常会有以下反应。

“我一个也没吃,我只是想看看。”——否认是他们干的。

“但是姐姐说没关系。”——把锅甩给别人。

“什么饼干?”——假装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吃个饼干怎么了?”——发脾气。

“我太饿了,没办法。”——说他们别无选择。

“但是昨天我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了。”你不为我感到骄傲吗?”——背诵他们做过的好事。

“你对我太刻薄了。这不公平的!”——哭泣或表现得像个受害者。

“但是我太爱你了,妈妈。”——试着吸引你。

“我可以出去玩吗?”——换个话题。

“别再监视我了!”——因为你抓住了他们而生你的气。

最后,要么躲起来,要么跑开,干脆不说话。

否认指责、假装表现、寻找借口、谄媚求饶,或者扮演受害者,再或者干脆分散注意力逃跑……这些孩子气的反应与自恋者逃避责任和操纵他人的策略惊人地相似。

在与自恋者打交道时,认识到自恋者“孩子气”的一面,反而能帮助你摆脱自恋者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成年自恋者表现得像个孩子,也许你要做的,就是扮演Ta们的“家长”,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Ta们。

当然,成人自恋者与幼童的不同之处在于,Ta们的行为往往比孩子能产生更大影响,而他们的策略也更刁钻。这就需要你找到更高明的应对方法,以下是一些也许可以帮到你的策略:

认识到:Ta的所做所想并不是针对你的

你肯定不会把一个两岁小孩冲你撅嘴生气当回事,因为你知道那个孩子正处于某种情绪的阵痛中,而且Ta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或安抚自己。

同样地,自恋者就是那个被情绪淹没的小孩,这些情绪对Ta们来说大到无法以成熟的方式应对,而且Ta们从小到大都是这些情绪的手下败将。

自恋者在感到尴尬或失望时,通常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到这一点将帮助受伤害的一方更冷静地分析、判断。

因此,首先请区分“Ta无法控制自己”和“Ta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伤害我”这两种判断。

给Ta们选择

正如每一个有经验的家长带孩子去餐厅,越是赶时间想吃快餐,就越会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不要问孩子想吃什么,而是问:“你想吃披萨还是中餐快餐?”

提供选择,反而加速了选择进程,同时保证事态发展的几种可能性处在你的预期之中。同样地,当一个自恋者正在进行一番“表演”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不妨把选择权交给Ta们,这会给Ta们更多的控制感,进而推动局面的发展。

明确你的底线,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首先,明确你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无法忍受粗暴的对待方式,就要明确告知对方。哪怕只是发生一件小事(比如用攻击性的外号称呼你)也要明确告知对方这超出了底线,约定这样的具体行为是不可以再发生的。

然而,明确底线不只是做到“告知”而已。

当超越底线的行为、对待再次发生,你需要终止交流和沟通,并且告诉自恋者由于底线已经约定好,除非你能获得尊重否则你们之间将无法继续沟通。在明确底线时,你需要表现出果断、坚决的态度,而非暧昧或看似有机可乘的。

但你需要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就在那里,是无法改变的。

设定边界也意味着,提前计划应对方式

当你设定底线和边界,比较理智的做法是预判自恋者会对此进行某种挑战、攻击,而受害一方需要提前计划如何应对。

鉴于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特殊的情况,因此很难用单一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自恋者可能会继续那件伤害你的事情(比如继续给你起难听的外号),也可能会转而攻击、恐吓,或者和你争论这“不公平”,试着说服是你“太敏感”。甚至是不停摇摆其态度,试图越过底线,或者让你产生某种负罪感自行涂抹掉这道边界。

但是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如果你确信自己的边界是健康的,就不要被动陷入这一边界是否合理的讨论,或者因为自恋者获得了更多支持,就接受自恋者针对边界、底线发出的批评和攻击。

承受攻击的一方需要让自恋者明白,其态度将永远是决绝的,这一底线是无法撼动的。为了能保证自己不会乱了阵脚,受伤一方就需要提前对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计划。

重新关注自己,觉察自己的感受

因为自恋者往往渴求关注,Ta们想说的、想得到的东西总是Ta们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而自恋者也希望在你的主观世界里,能把Ta们的需求放在头等位置。

因此在与自恋者相处时,潜在的受伤者可以尝试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多次察觉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状态。如果你的确被自恋者的需求淹没,良好的自我觉察可以帮你摆脱这些干扰。

一些相关的互助团体会使用“灰色石头”来形容一个确实带来伤害的自恋者,这一称呼的意义,在于让受伤的一方能暂时从自恋者的情绪需求中脱离出来,以免被逼到更不稳定的负面状态中。

当然,要对自恋者,抱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你不会期望一个小孩子能给你成熟的情感支撑或社会支持,同样,高估自恋者的成熟程度也是不理智的。

这并不是说,受伤害的一方就要忍受自恋者造成的伤害甚至是精神虐待。但是期望从一个两岁的孩子(或者任何年龄的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身上得到一些成熟的情感反馈,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一味期待甚至热切盼望不符合实际的结果,到头来可能会让人更沮丧。

请认识到:与自恋者相处,总是需要付出的

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伤害的一方付出足够的精力,维系任何关系都不会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顺水推舟。

即使把自恋者视作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如果对Ta们带来的伤害默不作声,就不得不承受相应的痛苦;如果努力找到有效的方法对抗伤害,改善关系,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将在一段时间内面对自恋者的愤怒,哪怕Ta是亲人或者爱人。

与自恋者相处,或者与有自恋性格特征的人相处时,在确定要努力维系、改善这段关系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在冷静思考之后选择一条道路,而不要在各种情绪影响下被逼上一条道路。

(本文系翻译,对原文进行了适当删改。)

原作者:

Dan Neuharth, Ph.D., MFT

原文: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8/11/12-ways-narcissists-behave-like-children/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7/06/11-ways-to-set-boundaries-with-narcissists/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私信 回复“心理咨询”即刻获取更专业的心理援助吧~

赞同 0 0 回复
水面染五彩 水面染五彩

自恋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在某地方好呗,实际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能说明这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走出来。自恋属于精神类的一些问题,但也不能说是多严重的病,这种人眼光和生活环境有关,有轻微的自闭,不是究研这个的不好讲。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