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
佐仓橙子
相同点:都是精神分析学派。
不同点: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本质的不同点,也就是导致这俩好基友决裂的原因,是他们对于人格动力的不同见解。
对于初学者而言,人格动力大致可理解为"驱使一个人行动、活着的内在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动力是力比多——一个和性本能相关的动力指标。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心理现象,都是被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性欲所驱使。
阿德勒一听弗洛伊德这么说可就不干了啊,怎么啥啥啥都是性驱使,你脑子里还能有点别的东西吗?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因为在意见上无法统一,因为对泛性论的过于执着,弗洛伊德与荣格、阿德勒先后决裂。
阿德勒认为,人格动力源于人的自卑感。人这一生会被太多的人比下去,自卑感基本与生俱来,伴随你直到死亡。因此,克服自卑感,活出自己,才是人生的动力与目标。
你瞅瞅,人家阿德勒多么积极,认为人是要克服困难向上的;而弗洛伊德的观点让人很悲观:一切都是受本能驱使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自己真的是无法控制自己。
结语:精神分析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派,也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心理学派。相比行为主义、机能主义、认知心理学而言,精神分析更倾向于研究人格、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让客观评价变得很困难。因此,不能轻易地说精神分析学派中孰是孰非,如果一个理论能自圆其说,那么就值得支持。
想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罗夏的生活日记~每天持续输出心理学干货❤️
- 赞同 0 0 回复
-
心理咨询师空杯者
我是先学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后来接触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精分)。
这里有几个关键关系需要知道,精分有分经典精分和现代精分,弗洛伊德的精分属于经典精分,而阿德勒个体主义心理学属于现代精分。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分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以“力比多”为人生驱力的,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以“自卑”为驱力。
经典精分是为了繁殖而不断去奋斗去努力,任何时刻都用性来解释人的行为,而个体主义精分是人为了摆脱自卑而追求卓越。
弗洛伊德算是精分的鼻祖,虽然用力比多来解释人的心理有些牵强,但是还是在他的研究上扩展了很多现代精分。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提倡的是个人独立,然后走向合作,一个格局很大的心理学,但是由于人类基因的自私,导致此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现代精分里包含很多内容,有比较出名的个体关系,还有拉康的力比多升华。个体主义在整个精分来看并不是很受待见。
但是因为现在社会已经不在为了生存而奋斗,所以为了追求卓越的个体心理学慢慢的流行起来。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阿德勒的理论,毕竟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有人生的掌控感。
推荐阿德勒理论通俗易懂的书籍《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
- 赞同 0 0 回复
-
心理咨询师王旭亮
在许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是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对立的。鉴于弗洛伊德看到的总是陷于与社会或各个人相互冲突之中的个体,而阿德勒看到的却是寻找友好、和谐的个体;弗洛伊德忽视了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和未来的理想对人生的作用,而阿德勒却以这些问题作为他理论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相互冲突的不同结构部分构成的,而阿德勒却把心理看作是帮助达到个人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因此,他为他的理论选择了“个体心理学”这一术语,而绝非存心用这一术语来暗喻人们是被私欲而激发去满足生理的内驱力。相反,他意指各个人虽然是独特的,但是他们都是以内心的和谐和力求与所有同伴相合作为其特征的。
弗洛伊德心理学对以后的精神分析流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承认潜意识的作用下,其后继者对其对其性驱力、本我、人格发展观点、幼儿性创伤观点加以摒弃和修正,他们更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但大体的框架并未发生改变。主要包括克莱茵的客体关系学派(关注人际关系)、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关注自尊感),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关注防御机制),还有主要存在法国的拉康学派,还有以史托罗楼一批人搞的主体间性心理学(关注主客体的情感协调)。
其实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也在精神分析的框架内,这里还是就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虽然他们并不承认,但是后面的心理学家还是认为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还是和精神分析一脉相承的。
很多人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就谈自卑,但是这太浅了,阿德勒对现代的影响应该是对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中谈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在自由中,核心是需要自己为自己决定和行为承担最终的结果。这和阿德勒一样相信人类是注重未来的(与荣格的信仰相同),至少部分地具有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和注重生命的意义。
“创造性自我“对于人本主义的影响最大——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遗传影响的简单的消极地接受者。相反,每个人都自由地作用与这些影响,按照他认为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因而,即使两个人的人格结构成分相似,但决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前面看到,某些有生理自卑的人经过补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但另一些人却形成了自卑情结,一事无成。在阿德勒看来,差别在于选择。因而,遗传和环境只是提供了创造性自我塑造人格的原材料。用阿德勒的话说,遗传和环境仅仅提供了“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已。正是他应用砖块的的独特方式------或者换言之,正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还有弗洛伊德提出性驱力。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弗洛伊德提出性的动力是“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
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 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具体表现是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Eros)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本能源于伊底,但受自我的控制。每种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来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从未找到一个类似的词来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啥也是性欲驱使,干什么还要用“力比多”(libido),用性欲不就好了。
其次,提出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于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从众求同与控制力比多的需要导致了个体的不安与紊乱,进而促使个体利用自我防卫机制将这些未满足的,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灵能量在其他形式当中得到释放。而这一机制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神经症。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本我的驱力进入意识,容许它们获得直接的满足以减少患者对自我防卫机制的依赖性。
在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看来,力比多等同于心灵能量。二元性(对立)创造了心灵能量(力比多),且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自身,他是这样论述的:“力比多在生命过程当中表现自身,并被主观地认知为斗争与欲望。”
别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看的如此肤浅,在当时的情况下,弗洛伊德理论假设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后来的心理学家都没有把弗洛伊德理论完全推翻,而是在弗洛伊德开创的道路上继续的探索。
古典精神分析
1、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2、奥托·兰克(Otto Rank,1884—1939)
3、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
4、桑多尔·费伦茨(Sándor Ferenczi,1873—1933)
5、西奥多·赖克(Theodor Reik,1888—1969)
6、汉斯•萨克斯(Hanns Sachs,1881—1947)
7、海伦妮·多伊奇(Helene Deutsch,1884—1982)
8、弗朗茨•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1891—1964)
9、保罗·费德恩(Paul Federn,1871—1950)
自我心理学
1、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
2、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1894—1970)
3、勒内·斯皮茨(Rene A. Spitz,1887—1974)
4、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6)
5、艾迪斯·雅可布森(Edith Jacobson ,1897—1978)
6、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
7、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1900—1957)
客体关系学派
1、创始人: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2、威尔弗雷德·拜昂(Wilfred R. Bion,1897—1979)
3、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1918—2011)
4、赫伯特•罗森费尔德(Herbert A. Rosenfeld,1910—1986)
5、威廉·费尔贝恩(William R. D. Fairbairn,1889—1964)
6、哈里·冈特里普(Harry Guntrip,1901—1975)
7、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1896—1971)
8、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M. Balint,1896—1970)
9、奥托·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1928—)
10、马苏德•汗(Masud Khan,1924—1989)
11、琼•里维埃(Joan Riviere,1883—1962)
12、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
13、唐纳德·梅尔泽(Donald Meltzer,1922—2004)
14、保拉•海曼(Paula Heimann,1899—1982)
自体心理学
1、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
2、恩斯特·沃尔夫(Ernst Wolf)
3、霍华德·巴卡尔(Howard A. Bacal)
4、肯尼思·纽曼(Kenneth M. Newman,1926—2017)
5、约瑟夫·利希滕贝格(Joseph Lichtenberg,1925—)
6、彼得·布尔斯基(Peter Buirski)
7、帕梅拉·哈格兰德(Pamela Haglund)
主体间性精神分析
1、创始人:罗伯特·斯托罗洛(Robert Stolorow,1942—)
2、创始人:乔治·阿特伍德(George E. Atwood,1944—)
3、唐娜·奥林奇(Donna M. Orange)
4、伯纳德·布兰德沙夫特(Bernard Brandchaft)
拉康学派与法国精神分析
1、雅克·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1981)
2、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çoise Dolto,1908—1988)
3、让·拉普朗什(Jean Laplanche,1924—2012)
4、让·彭塔利斯(Jean-Bertrand Pontalis,1924—2013)
5、赛基·勒克莱尔(Serge Leclaire,1924—1994)
6、基斯拉·潘果夫(Gisela Pankow,1914—1998)
7、迪迪埃·安齐厄(Didier Anzieu,1923—1999)
8、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1927—2012)
9、查理·梅尔曼(Charles Melman,1931—)
10、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1944—)
这里面还不包括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曾经跟随弗洛伊德学习过。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4-30 如果你跟你朋友相处久了,很厌烦怎么办?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04-30 恋爱中女生为什么从来都不主动?
- 04-30 如何让男生喜欢上一个并不漂亮的女生?
- 04-29 相亲第一次见面,男生邀请去吃饭,不去行吗?
- 04-29 喜欢上一个性情像“小孩子”,情商不高的女人,该怎么办?
- 04-29 你们遇到喜欢的男生是怎么追的?
- 04-29 表白时,女生问“你喜欢我什么”,该如何回复?
- 04-29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是不足?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