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
华山剑客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德行所做的规范要求。
“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在这里与后来习称的“三从四德”之中的含义并不一样。“三从”原本指的是贵族妇女为亲属服丧的仪制,“从”的意思是在仪制上的依从,而不是权力关系上的服从。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注释,“妇德”指贞顺,“妇言”指辞令,“妇容”指修饰,“妇功”指纺织,这是王妃所应当学习的四种“妇道”。
东汉才女班昭作《女诫》,将其称之为“女人之大德”,并阐释说:“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嬉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就是“四德”所蕴含的具体内容。
“三从四德”开始时是作为贵族妇女的日常仪德而制定的,后来经过儒家的提倡,成为全社会所遵奉的“妇道”。“三从四德”对妇女所做的要求,体现出了明显的男权色彩,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备受抨击,尤为女权主义者所不容。
当下看来,随着女性的全面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有效落实,“三从”的要求已完全没有现实意义;“四德”的规范,其中部分内容对提升女性的素质能力,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图片源于网络)
- 赞同 0 0 回复
-
D东哥
三从四德是一个成语,是中国封建社会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它也是由古代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朝、汉朝的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天官·内宰》,所谓内宰就是教导指导皇宫里后宫妇女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负责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以,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的,只是人家后来才与“三从”合在一起合称,这才你为对古代妇女在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方面上的标准,这就是“三从四德”。
让我们来看一下“三从”的具体内容: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说一个女孩出嫁前一定要听从家长的教导,不能随便反驳长辈,因为长辈们懂得多,要服从长辈。而女孩出嫁后就必须要听从丈夫,必须要和丈夫一道保持家业、孝敬长辈、教育孩子;如果自己的丈夫不幸先去世了,女人就更要保持好本分,不能有非分之想,要把家里的孩子养大成人,这才是自己的本分。
而所谓的“四德”指的是:德、言、容、工,这些内容是说一个女子,品德很重要,是能正身立本的;“言”,要有教养,言谈举止恰当合适;“容”,面貌,一个女人必须学会端庄稳重大方,不能浮漂随便;“工”,就是持家本事,要能做到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礼教才枷锁,不是什么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早已不合适了。所以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一定要剔除糟粕,只继承优良的一面,这在当代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 赞同 0 0 回复
-
云南静一号普洱茶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辅助)夫、夫死从(抚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随着时代的推移,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对妇女更强调缄默和牺牲,条规也更加具体繁细,妇女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多。但也应该看到,"三从四德"在儒家整体文化框架下,强调"从父"时,也需要听从母亲;强调从夫,妻子也"与夫齐等"。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特别对寡母的尊孝,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儒家的孝道,在"家里的事是女人的事"的观念下,很多男人对家事不管不问的,嘴上说爱妈其实啥都没为妈做过;加之"从夫居"的想法,结了婚就自动默认妻子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劳动力,于是就想着自己负责继续享受妈的劳动成果,媳妇负责为妈的辛劳作出补偿。至于"四德",重视妇女品德仪表言辞修养,今天如能代之以时代新内容(如"德"重在文明礼貌修养,"言"、"功"重在才能和创造性的培养,"容"适当注重修饰而不刻意化装美容等),也颇有借鉴意义。
新三从四德
新的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
从世界:应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局势的发展。全球化下,各国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崛起,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香港虽为国际城市,与中国的关系不可分离。
从爱:应该用爱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冲突。
从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准确定位。
文德武德:社会竞争大,虽然不至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要见多识广、培养专长。
言娴淑德:凡事从他人角度着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温柔言语打动人心。
品学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缘,品位增添魅力;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
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
上述新"三从四德"已与旧"三从四德"大相径庭。在中国封建社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地位提高,它逐渐被抛弃。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4-30 如果你跟你朋友相处久了,很厌烦怎么办?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04-30 恋爱中女生为什么从来都不主动?
- 04-30 如何让男生喜欢上一个并不漂亮的女生?
- 04-29 相亲第一次见面,男生邀请去吃饭,不去行吗?
- 04-29 喜欢上一个性情像“小孩子”,情商不高的女人,该怎么办?
- 04-29 你们遇到喜欢的男生是怎么追的?
- 04-29 表白时,女生问“你喜欢我什么”,该如何回复?
- 04-29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是不足?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