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正念是八正道之一。八正道为:正见、正念、正定、正语、正精进、正思维、正业、正命。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念也是指忆念自己的所修和所断。
佛教的正念,其实跟另外一个是分不开的,那个就是正知。往往一起说就是正知正念,也有说正知正见。
若要修学善法,就应该要正知善持,正念善护。为什么要说正知善持,正念善护?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知?
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的行径,也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法义事宜。
在行持各种善法时,初学者很容易丢失正知正念。首先丢掉的是正念,随后丢掉的是正知。当正知丢掉以后,你要修行的正法,此时无完全落空。
修行人把自己的心比喻成马,正念比喻为拴马的绳索,正知比喻为拴马的主人,主人需要常常看护自己的心(马是否被拴住了)。所以佛教经常把正知正见同时讲出来,就是喻意正知一定要有一个正念的守护。
在禅修时,经常掉举昏沉而点头的人,就是绳索(正念)解开了,可能早已经是心猿意马,正知也就不在了,跑掉了。
有的人是人云亦云什么“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指安住在心的本性中,不要说安住在心的本性,就按住在一个念头上都做不到。他的现实是:无法认知心的本性,而且他的这匹马没有主人(正知),还是一匹野马,连绳索也不具备(正念),他什么都没有,还活在什么当下?谁又能知道呢!应该叫到处流浪。
在参禅打坐时,没有正知正念的人,就会出现犯困昏沉掉举的现象。此时应该去赶紧对治,不然就落入了歧途。
正知善见,正念善护,诸行善法之必要。
文/心智无碍 畅游虚空
图/来源于网络
- 赞同 0 0 回复
-
圆乐
正如成语“心猿意马”的比喻人的心念好比猴子调皮和马的奔跑一样难以控制。
正念就是拴住“心猿意马”的绳子举例说明,引用索达吉堪布在《入菩萨行论》中的开示: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无著菩萨说:“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事宜。”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我试着依葫芦画瓢举一个例子
假如我是个嗜烟如命的人,我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每当抽烟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或者想起来了,但是管不住自己。这就是有失“正念”。
有正念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知道自己吸烟的行为不利于健康,当别人给我递烟的时候,我立马能提醒自己保持自律,最终因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的考利,所以选择不吸烟,这就是正念的表现,也就是懂得自己所处的状态,能控制自己处于正确的选择、状态上。
具体专业论著《入菩萨行论》中“正知正念”这个章节讲得非常专业,索达吉堪布讲解的《入行论广释》讲的非常专业而又语言通俗易懂,强烈推荐了解一下。
- 赞同 0 0 回复
-
九山君
佛陀曾经指出想获得最终解脱,有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正念正是八正道之一,意思是正确的心念。即让心念时时刻刻符合佛教真理,在作任何事情时都是这样,放下一切妄想执著。
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正念”的注脚: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释迦牟尼所说的“正念”,和王阳明所说的“主一”是类似的。“主一”是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儒家天理为指导,念念不离天理。“正念”就是指无论做什么事,念念不离佛教真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 赞同 0 0 回复
-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有所谓“正念”必有所谓“邪念”,有所谓“出世想”,必有所谓“入世想”,如此二元对立起来,就无穷无尽,没完没了了。
有人说,应以“无念”为宗,可又会错了意,整日枯坐,无思无想,以“无念”为正念,自以为得道。就如同《坛经》里提到的卧轮禅师有偈语云:
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以为对境不起心,无思无想即为“无念”之正念,就可以菩提“日日长”了,岂不知,这不过是磨砖成镜,终不可能。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念指的是于万法不着于心,心念数起却无所滞留,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具体起了什么心念不重要,哪怕正在想杀人放火,只要不着于此念,随它去了,这就是“正念”,如果你心滞于念,哪怕你想的是要燃指供佛,也是邪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心不着于念,心性就像是污泥中的莲花,虽然处于极肮脏的环境却丝毫不染,念念不断,又念念不着,心又如青松咬定磐石,任他念如八风狂吹不可动之。如果心滞于念,念头便不再是普通的念头,而成了你的欲望,对镜起心,心着于念,念滞成欲,欲生分别,分别即为不了,这样你的心就像水面上的落叶,随红尘起伏不定,永无宁时了。
苏东坡有“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的典故,大家都说他坐不住。苏东坡只是在字面上理解了“八风吹不动”,心性上还是滞留于佛印“狗屁”的批语而心起分别,正在生气的苏东坡即使不去找佛印算账,强制自己“八风吹不动”也是妄心妄念,因为他修为不够。
惠能祖师听了卧轮的偈语之后自己也写了一个:
惠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做么长?心念本就是心性之外的东西,就像是明镜上的浮沉,明镜都没有了,哪里来的浮沉?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空性,就不会怕心念数起,也就没有所谓“正念、邪念”,菩提本自具足,也不用日长日消。
惠能大师是个文盲,他自己悟出的道理竟然跟《圆觉经》中的教导一模一样,经云: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意思是在一切时候都不要起妄念,什么叫不起妄念呢?对各种妄心妄念不要刻意去打消它,在妄想妄念的妄境中不要刻意去了解它,在不可了解的境界中,不要刻意去分辨它的真实与虚假。如果你这样做,就是不起妄念,如果反之,就是起妄念。
时刻关注自己的菩提自性,于念想上念念无住,就是菩提,就是修行。
阿弥陀佛!
- 赞同 0 0 回复
-
史记sj
首先,正念≠无念。
“无念”普通人的认为是没有念头,如是这样没有念头就等于无记。
我们的每个人起心动念,必然落入三种业性,善、恶、无记三性。
这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无记的果报是什么呢?
愚痴性,就像一般畜生道的众生,无明痴迷不自觉。
可能又有很多学禅宗的人说,
惠能大师在《坛经》提到的禅宗以“无念”为宗,是何意思?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可以看出惠能大师的“无念”有两重意思?
要先做到无妄念,才能起正念。
把“无念”分开来说明,什么是无?什么是念?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无二相”,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对错,没有是非,没有好坏,没有善恶。就是消除我们的分别,或者说转化我们的分别。
“诸尘劳之心”,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一切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计较心、是非心、委屈心、私心、情见心等等,举凡我们凡夫能有的这些心,都属于尘劳之心。因为太多了,所以叫尘劳诸心。
当然,这是大体上分的,如果细分的话,有八万四千种。总的说,就是一句话,尘劳之心,或者妄心。细分只是为了让大家对妄心认识的更清楚。
这是“无”的意思。就是没有对立,没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念”呢?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指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觉性,我们这个真心。
因为我们转化了分别,转化了尘劳之心,所以能够念到我们的佛性,就是说佛性才现前。
关于正念,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
我们说每个人起心动念,必然有三性,善、恶、无记。
所以正念从哪里来,只能从“善”念中来。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记载:
“善”念有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 不害。
不善念则有二十六种,所以世间众生行善者少,作恶者多也就能理解了。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5-01 如何幽默地和女生聊天,而不显得无聊?
- 05-01 作为一位老师,如何才能掐灭高中生在学校谈恋爱的苗头?
- 05-01 男孩和男孩谈恋爱什么感受啊?
- 04-30 如果你跟你朋友相处久了,很厌烦怎么办?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04-30 恋爱中女生为什么从来都不主动?
- 04-30 如何让男生喜欢上一个并不漂亮的女生?
- 04-29 相亲第一次见面,男生邀请去吃饭,不去行吗?
- 04-29 喜欢上一个性情像“小孩子”,情商不高的女人,该怎么办?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