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与“莫须有”是一个意思吗?

谢邀!是近义词但不是同义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强行找出说词,将白引申为黑,把革命说成是“造反”等。比如孔子杀少正卯,就能将少正卯的博学多才解释为诡计多端,把革新理念说成是谣言惑众、图谋不轨的危险分子。还编制出堂而皇之的五大罪状,还彰显出自... 显示全部
这两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表示对于别人的罪行或过错进行诬陷、诋毁,并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在细微之处还是有不同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强调的是找理由来陷害他人,而"莫须有"更强调的是无端的、毫无根据的诬陷。因此,这两个成语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意思。
发布时间:2024-11-14 03:50 0
回答数 5 浏览数 1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5个回答

白玉子 白玉子

谢邀!是近义词但不是同义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强行找出说词,将白引申为黑,把革命说成是“造反”等。比如孔子杀少正卯,就能将少正卯的博学多才解释为诡计多端,把革新理念说成是谣言惑众、图谋不轨的危险分子。还编制出堂而皇之的五大罪状,还彰显出自己大义凛然的模样来!其实,少正卯是个博闻多识,讲解能力极强,一位力求改革创新的革命家。由于其讲学颇受欢迎,曾将孔子的学生吸引十去其七!

孔子采取了“有教无类”,降价招生的办法,以吸引新生。史载,亦是“三集三空”。最终由弟子三千,只剩下七十二人。也可见孔子“克己复礼”复辟旧礼制,尽忠于“皇上",坚决拥护封建王朝家天下统治的儒教理念,在当时也是不受老百度欢迎的。

孔子和少正卯是政敌,更是私敌!是以,只上任宰相七天,就倚仗权势而斩杀了少正卯。对此,他的学生也难以理解,因为这一行为与他的儒家思想理论也是讲不通的!是以,有学生代表,提出质疑。孔子能建立儒教,当然也是不简单的“大师”。佛有“神通”,魔也有“神通"!正有正道,正术,正法。魔也有魔道,魔术,魔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古人的总结。孔子作为一代宗师,忽悠弟子当然是手到擒来的。是以才会有少正卯之“五大罪状之“妙”答!

宗教,都是统治人思想意识的“法术”,而非“道"。但,误入歧途者,进入其迷惑阵中。宗师的话就犹如“圣旨”?“尊师重‘道’”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孔子给少正卯定义的“五大罪状”,都是用贬义词来表述的!弟子当然就被导入“坏”的意境中了!是以《论语》中还记录下来,以为是“孔圣人"之高见呢!而今尚有大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见儒教之思想思维意识习惯的“封印”,是多么顽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早已经定义了“儒术”是“术”不是“道"。两千年的“封印”,已经习惯成自然,有些人还自愿钻入套中被“封印”而不自知!而今改革开放,革命创新,与时俱进思维,已使五千年文明古国只七十年时间,跃居世界民族文化,科学的先列,道也!国人都应该弃旧图新,摆脱“克己复礼",守旧思维,顽固不化的儒术“封印”!

事实胜于雄辩!千万莫要视《论语》为“国学”而睁着眼睛说瞎话,而固步自封。躲在“桃花源”里“不知有汉”了!与时俱进才是王“道”。

当然,这里不是全面否定“儒学”,也不是专门研究儒家思想是是非非的所在。对于其中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总结出来的《周礼》中转借的,符合人情事理的内容,还是需要继承的。总之,对于古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是王道。重点是不要守旧,要革故鼎新!才能赶上和超越人类世界的前进步伐。“道法自然",与时代“和光同尘”,“道常无私衣养万物”才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从而构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幸福美好的“极乐世界”地球村。实际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思想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国学"之源→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巜道德经》之“道”!而非《论语》之“儒术”!

哈哈(((o(*゚▽゚*)o))),以上似乎有点儿尾大不掉,太累赘啦!但真也是借题发挥,意在警醒尚有“守旧”意识的“君子”清醒一下,以赶上与时俱进的时代步伐。融入中华文明大升华之盛世潮流中,增光添彩,有智献智,有力尽力,有所作为,不负此生,才是王道。

至于“莫须有”,其实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一个意思!只是使用的人的智商问题而表达不同就是了。岳飞的被杀解释为“莫须有"的罪状,是因为被问者没有“大成、至圣、先师"的智商!从而编造不出“大义凛然”的“妙语”,以“理直气壮”地应对。只能理屈词穷以“莫须有”,掩耳盗铃般的强对!但连孩子们也瞒不过不是?!因为没有孔大“圣人"的瞒天过海之能就是了!

赞同 0 0 回复
文藻巧翁 文藻巧翁

【莫须有】意谓“也许有”。后因指凭空揑造罪名。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让后桧(秦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号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聊斋志异•田七郎》:“杀人莫须有!至辱詈搢绅,则生实为之,无与叔事。”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是莫须有的,大约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加人的罪名,还怕沒有借口吗!谓隨心所欲地诬陷人。

《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一O回:“这个事,本不敢说一点毛病沒有,就算是一点毛病沒有,那从前古人说的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求钦差谅情看事,这山东在工的大小人员就感恩不浅了。”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朴煽动工潮。这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赞同 0 0 回复
关公战秦琼108 关公战秦琼108

是一个意思,对象不同。“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是指要治一个人的罪,后来又延伸到要怪罪一个人,尽管他没有做,但是不用担心没有借口,理由可以编的,不需要事实,也可能会用将来会怎么样怎么样来当成已经发生的事。莫须有也是不需要真的有错,因为让人不满意,就被人凭想象给治罪了。两个都是不需要真的做获罪的。只不过“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是指治罪方的,“莫须有”是指被治罪方的。

赞同 0 0 回复
长青松74 长青松74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想给别人横加罪名,还怕找不到借口?可用任何借口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莫须有,是任意编造陷害入。我的理解对吗?[what]

赞同 0 0 回复
坦荡的微风St 坦荡的微风St

都同属这个意思,是近义词。

赞同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