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
一老沈一
感谢邀请。
马斯洛 (Maslow, Abraham Harold),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心理学的自我实现学说闻名。这一学说强调,心理治疗的基本目的应是自我的整合。
马斯洛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心理学,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学习格式塔心理学。1937年在布鲁克林学院执教;1951年担任布兰迪大学心理系主任至1969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于其主要著作《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心理学的建立》 (1962)之中。这个理论是个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任何超出心理学范围的解读,不管是越界贬低还是过度褒奖,都是不恰当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本文伊始所说的“自我实现学说”—— 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他认为,当一个处于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情绪层次中下一个较高水平的需要便支配了意识功能;缺乏食物、住所及感到自己所处环境不安全的人不能表现出对高一层次的需要。真正健康的人满足了甚至是最高的心理需要,他们是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自已得到了充分整合。
马斯洛认为,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之上,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
鉴于马斯洛的见解,他的哲学,被归入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之中。 但实际上,他自己更关注于心理学领域。
西方近代心理学,重视对行为动机(motivation)的研究,先后出现了“精神分析理论”、“驱力理论”、“唤醒或激活的理论”、“诱因理论”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认为属于“诱因理论”之一种。
马斯洛的这一学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曾在美国和西方其他地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集中在管理、商业、教育等领域。
据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马斯洛此一理论传入中国。比较早被融合应用于管理学的是一本名叫《激励.活力.凝聚力》的书籍。此理论也被应用于管理学、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个人觉得,国内对此似乎“引用”照搬,多于研究和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和文化界被极端后现代主义所主导。其主张“平地独断论”。马斯洛的理论受到了冷落和排除。 但这也并非全是坏事,这促使马斯洛的理论更回归了心理学——后继者反而发现了过去没关注的重要两点—— 第一,马斯洛的理论,是建立在“搜集了经验和现象的证据”坚实基础之上的——这应该是心理学最看重的方法。 第二,马斯洛是个“发展学家”——他对于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功不可没。
现在,马斯洛的理论,已被嵌入“整合心理学”当中,并被用于人的意识进化和具体机理的研究之中。 (马斯洛理论在整合心理学中的作用)
1970年马斯洛去世后,他的论文集《人性的 发展》(1971)发表。 上面说到的马斯洛的三本著作,在国内都有出版,只是后两本的名称有所不同。
- 赞同 0 0 回复
-
清谈面试
与某211大学导师讨论马斯洛需求定理,过程摘录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
系主任,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您觉得它的各层级是否严格有界限划分呢?是不是必须优先满足低层次需要,才能追求其他需要呢?
在搜狗百科上对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理解写到: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为了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的存在
到了近代无数烈士的献身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监狱中忍受饥渴,拷打,面临生存危机,也没有背叛理想(自我实现),是不是作为反例举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下级划分的不合理性呢?
系主任:
倘若置于普通的、日常的情境下,多数常人的需求实现呈马斯洛所描述的阶梯性。
先满足低级的生存性需要,在满足内在的情感性需要,继而,追求个体性潜力的实现,即自我特有的价值。
譬如:刚进入职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不会过多考虑就业平台所能提供发展空间:是否能独当一面,是否能作出左右组织发展的决策等。首当其冲的是,居有所,饥有饱。
马斯洛理论虽然有诸多漏洞或反例,但是其贡献在于:系统地概括了人类个体生命历程中,其发展的驱动力的动态演化趋势。
点个赞好吗?谢谢。
- 赞同 0 0 回复
-
谈科论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做比较通俗的理解,那就是缺少什么就会特别追求什么,而其他的东西则不太为视为具有优先性的,当然这也是存在层次的。比如我特别饿,缺少食物,那么我对食品的需求就最强烈,其他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在温饱得以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去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白了这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谁还会去在乎礼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呢?
换句话说,我们在高中的哲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告诉我们说,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理解也是一样的吧,只有解决了基本的需求,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甚至是痴人说梦。
还有就是这个层次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稍作引申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过程的。
以上是个人对该理论的一些理解。
- 赞同 0 0 回复
-
仙女儿本人Suy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1968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剩下的三个需要属于生长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生理需要包括对书屋、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对生命财产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需要的越强烈,这个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高层次的需要不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但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忽略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 赞同 0 0 回复
相关问题
- 04-30 自卑内向的性格如何改变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 04-30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上是不是只要女人主动了,男人都不会拒绝?
- 04-30 恋爱中女生为什么从来都不主动?
- 04-30 如何让男生喜欢上一个并不漂亮的女生?
- 04-29 相亲第一次见面,男生邀请去吃饭,不去行吗?
- 04-29 喜欢上一个性情像“小孩子”,情商不高的女人,该怎么办?
- 04-29 你们遇到喜欢的男生是怎么追的?
- 04-29 表白时,女生问“你喜欢我什么”,该如何回复?
- 04-29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是不足?
- 04-28 小说中的女主是如何抓住男人的心的呢?
- 本月热门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